《净土十疑论》 天台智者大师

《净土十疑论》 天台智者大师

ID:47405511

大小:3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7-02

《净土十疑论》 天台智者大师_第1页
《净土十疑论》 天台智者大师_第2页
《净土十疑论》 天台智者大师_第3页
《净土十疑论》 天台智者大师_第4页
《净土十疑论》 天台智者大师_第5页
资源描述:

《《净土十疑论》 天台智者大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正藏No.1961净土十疑论隋.天台智者大师说净土十疑论序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之寿则无量矣。娑婆备诸苦;彼土则安养无苦矣。娑婆随业转轮生死;彼土一往则永证无生法忍,若愿度生,则任意自在,不为诸业转矣。其净秽、寿量、苦乐、生死,如是差别,而众生冥然不知,可不哀哉?  阿弥陀佛,净土摄受之主也;释迦如来,指导净土之师也。观音、势至,助佛扬化者也。是以如来一代教典,处处叮咛,劝往生也。  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乘大愿船,泛生死海,不着此岸

2、、不留彼岸、不止中流,唯以济度为佛事。是故《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又经云:“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忆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所以祇洹精舍无常院,令病者面西,作往生净土想。盖弥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圣、凡一体,机、感相应。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弥陀。  吾以是观之,智慧者易生,能断疑故;禅定者易生,不散乱故

3、;持戒者易生,远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嗔恚故;精进者易生,不退转故;不造善、不作恶者易生,念能一故;诸恶已作、业报已现者易生,实惭惧故。虽有众善,若无诚信心、无深心、无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上上品生矣。  噫!弥陀甚易持,净土甚易往,众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众生何?夫造恶业入苦趣,念弥陀生极乐,二者皆佛言也。世人忧堕地狱,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  晋慧远法师,与当时高士刘遗民等,结白莲社于庐山,盖致精诚于此尔。其后七百年,僧、俗修持,获感应者非一,咸见于净土传记,岂诬也哉?  然赞辅弥陀教观

4、者,其书山积。唯天台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最为首冠,援引圣言,开决群惑,万年闇室,日至而顿有余光;千里水程,舟具而不劳自力,非法藏后身不能至于是也。  杰顷于都下尝获斯文,读示所知,无不生信,自遭酷罚,感寤益深,将广其传,因为序引(熙宁九年仲秋述)。第一疑    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秖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

5、,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

6、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船者。又论云:‘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也离母,或堕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鸟子翅羽未成,秖得依树傅枝,不能远去,翅翮成就,方能飞空,自在无碍。’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故论云:‘游戏地狱,行者生

7、彼国,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以是因缘,求生净土,愿识其教。故《十住婆沙论》,名易行道也。”  第二疑    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答:“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总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着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又转计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故《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

8、汝若作是念,发阿耨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于生体,亦不可得,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为此,《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