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肺与肾关系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初步认识

医学论文-肺与肾关系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初步认识

ID:47398135

大小:18.3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7-08

医学论文-肺与肾关系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初步认识_第1页
医学论文-肺与肾关系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初步认识_第2页
医学论文-肺与肾关系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初步认识_第3页
医学论文-肺与肾关系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初步认识_第4页
医学论文-肺与肾关系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初步认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医学论文-肺与肾关系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初步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医学论文-肺与肾关系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初步认识                    作者:王光义,陈永,蔡静,杨梅,周平【摘要】   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正从客观、微观的角度逐渐认识到中医理论的合理性。在中医整体观理论中,肺与肾在气机、水液代谢、经脉联属和五行理论的“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西医学发现肺与肾在呼吸,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疾病的原发与继发等方面有相互代偿的作用,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尿毒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变中亦体现了相互影响的重要关系。文章从生理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内分泌学角度初步认识中医理论中肺与肾的关系

2、。【关键词】 肾主纳气中西医结合水液代谢酸碱平衡内分泌呼吸衰竭尿毒症肺维生素D3   《黄帝内经》云:“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少阴脉贯肾络肺”即明确说明肾经与肺经存在经脉相贯连系,肺与肾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临床为:在病程进展上,肾脏疾病与肺脏疾病相互传变,相互影响;在诊疗上,肺科疾病常需要从肾论治,肾科疾病有时也要治肺。  1 肺←→水液代谢←→肾   中医理论认为:肾乃水脏,主水液代谢。《素问·调逆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除肾外,肺也

3、在水液代谢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肺将机体的水谷精微散布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下输肾和膀胱,生成尿液。《血证论》云:“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行”。     现代医学认为:机体排出水分的途径有4个,即消化道约150ml/d,皮肤(汗)约500ml/d,呼吸蒸发约350ml/d和肾(尿)约1000ml/d[1]。再加上中医理论认为肺主皮毛[2,3],可以看出机体通过肺和皮肤排出液体量占42.5%,肾排液量占50%。  2 肺←→酸碱平衡←→肾   中医认为,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作用。《类证治裁》曰:“肺为气之主,

4、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人体适宜的酸减度用动脉血pH表示是7.35~7.45,平均值为7.40,变动在范围很窄的弱碱环境内。这种维持体液相对稳定的过程,称为酸碱平衡(acid-basebalance)。尽管机体不断生成,摄取酸碱物质,但血液pH并不发生显著变化,这是由于机体的缓冲系统以及一系列的调节机制的作用,保证了酸碱的稳态,这些调节机制包括:血液的缓冲作用,组织细胞对酸碱的调节作用,肺、肾脏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1]。根据Henderson-Hassalbach方程式:pH=6.1+lg([HCO3

5、-]/[H2CO3]);其中[HCO3-]主要在于肾的代谢,[H2CO3]主要取决于肺的运动。可见肺、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起决定性的作用。  3 肺←→内分泌物质←→肾  与以前的观点一致,在这里仍然将“肾精”的概念理解为各种内分泌物质[4]。  3.1碳酸酐酶  CO2的转运和转移与碳酸酐酶(carbonicanhydrase,CA)密切相关。CA存在于肺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RBC、胃黏膜上皮细胞中。在其作用下,CO2和H2O反应生成H2CO3的可逆反应加快5000倍[5]。在肺部,肺泡PaCO2比静脉血的低,血浆中溶解的CO2首先扩散

6、入肺泡,RBC内的HCO3-与H+生成H2CO3,CA又使H2CO3分解成CO2和H2O加速,CO2从RBC扩散入血浆,而血浆中的HCO3-便进入RBC以补充消耗了的HCO3-,Cl-则扩散出RBC。这样,以HCO3-形式运输的CO2在肺部被释放出来。在肾脏,小管液中的HCO3-不易透过管腔膜,它与分泌的H+结合生成H2CO3,在管腔膜上的CA作用下生成CO2和H2O,CO2为高脂溶性,可迅速透过膜进入小管上皮细胞内,在细胞内CA作用下与水结合生成H2CO3进而离解为H+和HCO3-。H+通过Na+-H+交换而泌入小管,HCO3-则与Na+一起

7、输运回血。肾脏与肺脏同时富含与CO2转运密切相关的CA,通过协调运作维持着机体的酸碱平衡,说明肺与肾在气体运输、交换(纳气)方面密切相关[6]。  3.2儿茶酚胺  当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被兴奋时,儿茶酚胺分泌显著增加,使呼吸加强、加深、加快。当该系统被抑制或儿茶酚胺受体功能低下时,呼吸变弱、变浅、变慢[6]。另外,肺脏还参加儿茶酚胺的合成过程。如血管紧张素Ⅰ,经肺循环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生成血管紧张素Ⅱ(ATⅡ),ATⅡ作用于ATⅡ受体使小动脉平滑肌收缩,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通过交感神经突触前膜的正反馈,使去甲肾上腺素(儿

8、茶酚胺类)分泌增加。  3.3促红细胞生成素  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90%由肾脏产生。EPO是一种RBC生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