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3717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08-08
《网络隐私权的侵犯现状与应对措施初探【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广告学网络隐私权的侵犯现状与应对措施初探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回顾一件比较典型的”人肉搜索”事件:2007年底,姜岩跳楼身亡。她生前写下的,后来广为人知的”死亡博客”中,将原因归咎为丈夫王菲的不忠,并贴出了丈夫和第三者的照片。这些内容在网上公开后,网友展开了”人肉搜索”,将王菲及其家人的个人信息公开在网上。王菲在网上被通缉、追杀,并不断收到恐吓邮件。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住宅多次被人骚扰,门口两侧贴满诬陷恐吓标语,其工作单位也因被骚扰将王菲辞退。纵然,有人会认为进行”人肉搜索”是为了让一
2、些不法之徒接受应有的惩罚,是在帮忙做好事,但笔者无法认同这样以严重侵犯他人隐私为方式的正义感。互联网和通信网成为个人信息存储、传输、发布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和虚拟性在带给人们快捷方便的同时,也给个人隐私的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另外,我们的信息社会已日渐形成,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个人隐私已经逐渐暴露于公众之中,隐私被窥视的可能性随之大增。所以现在必须给予必要的重视,减少人们的惶恐心理。网络时代,个人隐私被侵犯已经成为很多网民的隐忧与困扰。公民个人信
3、息通过网络被泄露、个人电脑被黑客入侵、网上购物清单被人留底等情况时有发生。一种普遍的不安全感弥漫在网络世界,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如何既恰当地保护隐私权,又不妨碍网络的正常发展,已经成为网络健康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当前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在立法、司法上对公民隐私权加强保护,而且这一趋势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势头。在我国,学者们对网络隐私权的研究起步较晚,立法不够完备。基于此,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作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一、网络时
4、代下的隐私权现状及特点解释隐私权、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分析网络时代侵犯隐私的各种现象,公众的知情权与公民的隐私权间的紧张局面。二、我国目前对网络隐私的保护现状我国目前在立法,司法,网络技术方面已经对网络隐私所做的保护以及不足之处。三、美国、欧盟等国家、组织在网络隐私权保护方面的制度,方法。对比美国、欧盟等在网络隐私保护方面做的比较充分的地区,为我国建构更为完善的网络隐私保护制度提供参照。四、对加强与完善我国网络隐私保护的建议从立法,司法,网络技术等方面并吸取世界各国网络保护的先进经验来填补我国网络隐
5、私保护的不足。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针对计算机信息网络的隐私权保护,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法规、规章。但我国目前针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基本还处于混乱状况,计算机网络方面涉及网络隐私权的相关规定过于笼统不便操作。前面所述及的我国计算机网络方面与网络隐私权相关的法规、规章都是原则性的,太过于笼统,其保护手段是相当脆弱的,不便于实际操作,根本无法为网络隐私权提供足够的保护。除了推进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建立起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行业自律模式符合市场调节和资源配置的要求,相对于法律、法规其更能有效
6、地规制整个行业,可以有效弥补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和缺乏灵活性的特点。所以本文将从更具可操作性的法律与机制出发,尝试建立起一个充分,完备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机制!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阅读文献,收集侵犯网络隐私权的相关资料,查询各国网络隐私保护发展历程,分析我国网络隐私保护的不足,吸取各国网络隐私保护的经验与教训。思考研究,根据所得资料,拟定论文基本框架。完成初稿,修改不足。完稿。本论文拟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等方法,在大量参考相关网站和媒体的基础上,从更具可操作性的法律与机制出发,尝
7、试建立起一个充分,完备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机制!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1、2010年11月26日至12月8日:收集资料,拟定论文选题,确定研究领域。2、2010年12月9日至17日:撰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3、2010年12月22日,进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证会。4、2010年12月23日至2011年2月15日:在寒假期间与指导教师沟通并拟定论文粗纲,修改完善。5、2011年2月16日3月1日:完成论文细纲写作,并着手论文初稿写作。5、2011年3月2日至4月16日:完成论文初稿。6、2011年4月
8、17日至5月1日:在论文初稿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定稿。7、2011年5月2日至5月10日,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外文文献翻译,注释,参考文献。8、2011年5月14日,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5~125.[2]郭卫华等.网络中的法律问题及其对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7~56.[3]戴学正等.中外宪法选编(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28~36.[4]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自由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