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368447
大小:6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7-26
《《小城镇建设》形考册作业1问题详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文档《小城镇建设》形考册作业1答案一、小城镇指的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会向着多种产业并存的现代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 广义的小城镇包括了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尚未设镇建制的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乡集镇)和纯属集市贸易的集镇。它区别于大中城市和乡村,具有一定规模的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聚集的居民点。 狭义的小城镇包括县城以下建制镇和集镇。 费孝通给出的小城镇的定义:“新型的正从乡村的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社区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它基本上已脱离了乡村社区的性质,但还没有完成城市化的过程”。二、依照行政建制分类: 地
2、方驻地、县城、县以下建制镇、集镇 依照形成原因分类: 经济发达;交通发达;自然资源利用型的小城镇; 依照职能特征分类: 工矿城镇、以交通运输功能为主的小城镇、旅游城镇、卫星城镇。三、 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化道路的一种必然选择 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最优,更重要的是考虑可能和可行 尽管就规模效率而言,大城市比小城镇要优越得多,但现有大中城市不仅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而且国有企业尚有1000多万下岗职工等待安置,加上城市每年新增的数百万劳动力需要就业,不可能大规模地吸纳农村人口。在这种现状下,选择小城镇是必要的。四、 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
3、和“节流闸” 目前我国农村大约有2亿富余劳动力,有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70多个,安排这样庞大的富余劳动力难度很大。发展小城镇,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投资办厂经商,发展第二三产业,可以增加就业空间,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突破口。 2.小城镇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平衡杆” 没有小城镇的充分发展,就不会出现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处于城乡融合的交汇点,兼有城乡特点。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把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传播到广大农村,成为我国亿万农民接触城市文明的媒介,既加强了城乡联系,也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膨胀、农村不断衰落的“发展的陷阱”。因此,发展建设小城镇,是
4、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进程。 3.小城镇是城市化的“推进剂” 促进乡镇工业的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小城镇完善了城市化建设网络 小城镇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4.小城镇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承载体”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有利于居民的素质提高。在小城镇建设具有一定水平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信息服务设施,可对农村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各个方面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可以有效地将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科技知识向农村扩散,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五、小城镇建设的原则: 尊重规律,循序渐进 因地制宜,科学
5、规划,突出重点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六、 费孝通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在地方经济社会体系中的影响,作为他构思乡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基本构架。 1.小城镇道路理论 决定发展小城镇的因素: 中国人口及其分布特点; 避免“大城市病”,大城市模式不利于广大居民安居乐业,况且这种模式与我国国情也很难适应; 小城镇为主,大中城市为辅,是费孝通主张的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费孝通主张将“三大差别”和农民一起“消灭”在小城镇里。 重视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 2.关于小城镇发展动力 农村工业化是小城镇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发展农村特色
6、工业。 3.人口流动论 人口流动的两个阶段: “离土不离乡”和“离乡不离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一阶段的主要形式;文案大全实用文档 “离土又离乡”和“离乡又离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二阶段的主要形式。 费孝通主张“做活人口这盘棋”,两个棋眼:“一是发展内地的小城镇这种人口蓄水池,一是疏散人口到地广人稀的边区开发资源。 4.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论 1983年《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提出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即从整体出发,探索每个地区发展的背景、条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发展特色。 “苏南模式”:由乡镇工业的兴起而进入工业化。 “温
7、州模式”: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形成了家庭工业与专业市场。即“小商品,大市场”。 “珠江模式”:珠江三角洲借助香港的地缘优势普遍发展“三来一补”企业,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格局。 此外,费孝通还提出了一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如“民权模式”、“侨乡模式”等。 5.区域经济思想 费孝通指出,经济发展具有地理上的区域基础。不同地区因不同地形、资源、交通和所处方位等自然、人文和历史因素,因而在经济发展上有不同的特点。 费孝通提出港珠经济一体化的观点,建议推进以香港为中心的华南经济区的整体发展。提出了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建议: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