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工挖孔桩技术交底记录表18》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技术交底记录编号FHEC—JL—JSC—JD—09—016工程名称交底日期2009-7-20施工单位分项工程名称人工挖孔桩技术交底交底提要测量、开挖、爆破、护壁、钢筋加工、砼浇筑交底内容:一、施工方法1、基本工作内容:1.1、开挖前,场地完成三通一平。各项临时设施、动力、照明、通风、安全设施、施工机具、进场人员准备70人。1.2、根据设计图纸进行纵横轴线放样,及复测工作。1.3、用十字线将中心桩点引出护筒外80cm,用水泥砂浆固定,并做好保护工作。桩孔周边,用白灰撒线型。1.4、所用的原材料,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进行检测。严格按试验室确定的配合比施工。1.5
2、、采用2个班组,流水分班作业。2、施工机具2.1、卷扬机和提土桶,用于材料和弃土的垂直运输以及供施工人员上下工作使用。2.2、护壁钢模板。2.3、潜水泵。2.4、鼓风机、空压机和送风管。 2.5、镐、锹、土筐等挖运工具: 若遇到硬土或岩石, 尚需风镐、潜孔钻。2.6、插捣工具,用于插捣护壁砼。2.7、应急软爬梯。2.8、照明灯、对讲机、电铃等。3、土方开挖及支护壁模板3.1、放线定位: 按设计图纸放线, 定桩位。3.2、开挖土方: 采取分段开挖,每段高度决定于土壁直立状态的能力, 以0.8~1.0m为一施工段。开挖面积的范围为设计桩径加护壁厚度。挖土由人工从上
3、到下逐段进行, 同一段内挖土次序先中间后周边;扩底部分采取先挖桩身圆柱体,再按扩底尺寸从上到下削土修成扩底形。在地下水位以下施工时,要及时用吊桶将泥水吊出,当遇大量渗水时,在孔底一侧挖集水坑,用高扬程潜水泵将水排出。3.3、测量控制: 桩位轴线采取在地面设十字控制网、基准点。安装提升设备时, 使吊桶的钢丝绳中心与桩孔中心一致,以做挖土时粗略控制中心线用。3.4、孔内遇到岩层时,能用风镐挖除,用风镐凿岩至设计深度。极硬岩时,须进行针对性爆破设计。3.5、经量测,当挖到设计地层高程时取样与设计地质入岩对比,符合设计要求。4、浇筑护壁砼:4.1、桩孔护壁砼每挖完一节
4、,经检查断面尺寸符合设计要求,报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立即浇筑护壁砼,坍落度控制在30~50mm,确保孔壁稳定性。4.2、设置操作平台,用来临时放置混凝土拌合料和灌注护壁混凝土用。4.3、支设护壁模板: 模板高度取决于开挖土方施工段的高度,一般为1m。护壁中心线控制,系将桩控制轴线,高程引到第一节混凝土护壁上,每节以十字线对中、吊大线锤控制中心点位置, 用尺杆找圆周, 然后由基准点测量孔深。4.4、浇筑护壁砼: 护壁砼要捣实,上下壁搭接50~75mm,护壁采用外齿或内齿式;护壁砼强度等级为C25,厚度150mm,护壁内等距放置8根直径6~8mm长1m的直钢筋,
5、插入下层护壁内,使上下护壁有钢筋拉结,避免某段护壁出现流砂、淤泥而造成护壁因自重而沉裂的现象;第一节砼护壁高出地面200mm左右,采用C25钢筋砼,便于挡水和定位。及在受外力影响的情况下不易整体破碎,起保护作用。4.5、拆除模板继续下一段施工: 护壁砼达到一定强度后(常温下24小时)便可拆模,再开挖下一段土方,然后继续支模灌注混凝土,如此循环,直到挖至设计要求的深度。 4.6、每节桩孔护壁做好以后,将桩位轴线,和标高测设在 护壁上口,然后,用十字线对中,吊线坠向井底投设,以半径尺杆检查孔壁的垂直度。随之进行修整,孔深必须以基准点为依据逐根引测。保证桩孔轴
6、线位置、标高、截面尺寸满足设计要求。4.7、成孔以后必须对桩身直径,孔底标高,桩位中心线,井壁垂直度等进行检测,并做好记录,报监理检验合格方可进入下套工序。5、安全措施5.1、挖出的土方必须及时运走,井孔口周边1m范围内,禁止堆放土石方,且堆土高度不应大于0.8m。5.2、井孔周边必须设置安全防护围栏,高度不低于1.2m,围栏须采用钢筋牢固焊制,正在开挖的桩孔停止作业或已挖好的成孔,必须设置牢固的盖孔板,并设置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警示牌。5.3、施工人员必须带戴安全帽,穿绝缘胶鞋,孔内有人时,孔上必须有人监督防护;井孔周边作业人、监护人员,必须戴安全帽,严禁穿拖
7、鞋、赤脚、酒后上岗作业。5.4、孔深挖至超过挖孔人身高时,在桩孔口或孔内装设靠周壁略低的半圆防护板(网),并随着孔深增加而往作业面下引,吊渣桶上下时,孔下作业人员应避于护板(网)下。5.5、井孔内必须设置应急时使用的安全绳和软爬梯。5.6、井内人员必须乘专用吊笼或爬梯上下,不得乘坐吊桶或脚踩护壁上下井孔。5.7、井孔内外设置对讲机或低压电铃,便于上下联系,确保通讯畅通。5.8、桩孔必须每挖深0.4m~0.9m,左右护壁,严禁只挖不护壁。5.9、井底照明须用低压电源,防水带罩的安全灯具或安全矿灯及配备安全应急箱。5.10、当孔深大于5m以上时,应向孔下通风,加强
8、空气对流。必要时输送氧气,防止有毒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