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197533
大小:114.5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8-22
《CCNA C 数据链路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7数据链路层7.0本章简介7.0.1本章简介第{{$PAGEVAR}}页1:为了支持通信,OSI模型将数据网络的功能划分为多个层。各层概述如下:应用层提供用户界面。传输层负责划分和管理两个终端系统中运行的各流程之间的通信。网络层协议负责组织通信数据,以便其在网间实现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之间的传输。网络层数据包在从源主机传输到目的主机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各种物理网络。这些物理网络可由不同类型的物理介质组成,如铜线、微波、光纤以及卫星链路。网络层数据包无法直接访问这些介质。OSI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是使网络层数据包做好传输准备以及控制对物理
2、介质的访问。本章将介绍数据链路层的常见功能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协议。学习目标在本章中,您将学会:说明数据链路层协议在数据传输中的作用。阐述数据链路层如何准备数据,以便通过网络介质传输。描述不同类型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认识几种常见的逻辑网络拓扑,还可以说明逻辑拓扑确定网络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方式。解释将数据包封装成帧以方便介质访问的意图。描述第2层帧结构并认识通用字段。解释帧头和帧尾主要字段(包括编址、服务质量、协议类型以及帧校验序列)的功能。显示视觉媒体7.1数据链路层—访问介质7.1.1数据链路层—支持并连通上层服务第{{$PAG
3、EVAR}}页1:数据链路层提供了一种通过公共本地介质进行数据交换的方式。数据链路层执行以下两种基本服务:允许上层使用成帧之类的各种技术访问介质。控制如何使用介质访问控制和错误检测之类的各种技术将数据放置到介质上,以及从介质接收数据。与每个OSI层一样,这一层也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帧—数据链路层PDU节点—在第2层对连接到公共介质的网络设备的称谓媒体/介质(物理)*—用于在两个节点之间传输信息的物理手段网络(物理)**—连接到公共介质的两个或多个节点数据链路层负责通过物理网络的介质在节点之间交换帧。*必须理解本章节内容中的“介质”
4、的含义。在本文中,这个词是指实际传送代表所传输数据的信号的物质。介质是用于传输信号的铜线、光纤或大气。本章中的介质(media)和谈及数字内容和多媒体时用到媒体(media)一词不同,后者指诸如音频、动画、电视和视频之类的内容编排。**物理网络不同于逻辑网络。逻辑网络是在安排分层编址方案时在网络层定义的。物理网络表示公共介质上各设备的互连。有时,物理网络也称作网段。显示视觉媒体第{{$PAGEVAR}}页2:上层对介质的访问如前文所述,网络模型可以使各个层的正常运作极少受其它层功能的影响。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数据放置到网络上并从网络
5、接收数据,从而缓解了上层的压力。该层提供了各种服务来支持数据传输经过的各介质的通信过程。在任意指定的网络层数据包交换过程中,可能存在多次数据链路层和介质的转换。在路径沿途的每一跳上,中间设备(通常为路由器)从介质接收帧、解封帧,然后将数据包重新封装在适合该段物理网络介质的新帧中,再转发出去。请试想一下两台远程主机(如在巴黎的PC与在日本的Internet服务器)之间的数据通信。尽管两台主机可能通过对等点网络层协议(如IP)来相互通信,但是很可能使用了多种数据链路层协议才能使IP数据包通过各种LAN和WAN网络进行传输。两台主机之
6、间的这类数据包交换需要数据链路层上必须有多种不同的协议。路由器中的每次转换都可能需要不同的数据链路层协议,这样才能在新介质中传输。请注意,图中各设备之间的每条链路均使用了不同的介质。PC与路由器之间是以太网链路。各路由器是通过卫星链路相连,而笔记本电脑是通过无线链路连接到最后一个路由器。在本示例中,在IP数据包从PC传送到笔记本电脑的过程中,它将被封装为以太网帧,再经过解封、处理,然后封装为新的数据链路帧穿过卫星链路。对于最终链路,数据包将使用从路由器到笔记本电脑的无线数据链路帧。数据链路层有效隔离了上层中的通信过程,避免了可能
7、发生的端对端介质转换。从上层协议(在本示例中,为IPv4或IPv6)接收数据包或把数据包发往该协议,都无需知道通信将使用何种介质。如果没有数据链路层,则网络层协议(如IP)必须提供连接到传送路径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类型介质所需的连接。而且,每当系统开发出一种新的网络技术或介质时,IP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此过程会妨碍协议和网络介质的创新和发展。这是采用分层式方法进行联网的主要原因。数据链路层的服务范围必须包括当前使用的所有介质类型以及访问它们的方法。鉴于数据链路层所提供通信服务的数量,很难归纳出它们的功能并提供一组通用服务的示例。因此,
8、请注意:任意指定协议可能支持,也可能不支持所有此类数据链路层服务。网间基础知识-http://www.cisco.com/en/US/docs/internetworking/technology/handbook/Intro-to-Internet.htmlM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