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180454
大小:6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17
《2019春浙教版语文三下《中国卫星飞太空》word教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春浙教版语文三下《中国卫星飞太空》word教案1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航天科学科技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学会备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查字典时,能比较熟练的根据词语确定带点字的意思。 3.能给课文中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能默写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4.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课文。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揭题。 1.什么是人造卫星?你们知道人造卫星有什么用处? 2.简介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情况。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播放录音后
2、讨论: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课文的插图画的是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三、学生自学后检查。 指名按自然段接读课文;正音:乐曲;分析易写错的字:缓、翰;据词定义,完成课后第2题。四、讲读课文,进行词句训练。 1.讲读第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填表。 时间-------------地点------------ 自然段卫星情况人们反应1没有出现仰着头、谣望2经过北京上空高喊、一片欢呼声3发回《东方红》乐曲蹦啊,跳啊!小结描写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待卫星——发现卫星——听到乐曲声。 (2)课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人们心情激动?学生自学,小组讨
3、论,全班交流。“谣望”是什么意思?卫星还没有出现,人们为什么谣望夜空?人们的内心是怎么想的? (3)第2段中的“顿时”能省去吗?为什么?用上“顿时”说明什么? (4)读句子,联系课文说说人们的心情为什么激动?完成课后第6题。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突出了人多热闹,人们静静地等待,内心却并不平静。第2、3自然段表现人们情绪激动,读的速度稍快些?五、小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 1.检查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二、讲读课文,词句训练。 1.讲读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理解课文。 (2)“从那以后”的“那
4、”指什么时候? (3)这一段时间里我国发射了哪些卫星?说明了什么? 数量大:48颗。 品种多: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科技技术试验卫星。 质量高:划出有关词语并说明理由。 时间短:课文为什么要强调这些卫星在短短30多年里成功发射的?补充介绍有关知识和图片。 2.读课文,并试着背诵,可进行填空练习,为背诵做必要的铺垫。三、背诵课文。四、小结,完成作业。 附送:2019春浙教版语文三下《中国卫星飞太空》word教案2教学目标: 1、了解并想像1970年5月1日,人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飞越北京上空时的情景,知道我国航天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到做一个中
5、国人的自豪。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能比较熟练地查字典,根据词语确定字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教学重难点: 想像人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东方红1号”飞越北京上空时的情景,体验人们欢乐、自豪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第4自然段,特别是有关人造卫星和我国航天技术成就的词语理解。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 1.谈话:xx年11月我国成功发射“神州一号”无人飞船,这次成功发射,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3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上天之梦迈步坚实的一步。
6、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的情景。 3.板书课题,学生读题。二、检查家庭预习情况 1.自告奋勇朗读课文句子或段落就,其他同学点评。 2.交流识字、学词。 (1)学生起立朗读本课生字,并挑选认为自己学得最好的或自己认为最难记的生字,告诉大家识字的方法。 师随机进行正音或分析字形。 (2)出示“顿时、预定、返回”等词语及带点字字义,训练学生给带点字据词定义。 (3)指名朗读课文。三、讨论课文第1—3自然段。 1.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两部分,怎么分。(学生读,并在书上做记号。) 2.交流,分层次。 3.研读课文1-3自然段。 (1)朗读课文1-
7、3段,边读边发现:从这三段课文中,你了解了“东方红1号”哪些情况? (2)自由交流。(东方红1号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于1970年5月1日晚飞越北京上空;东方红1号从太空向地球发回《东方红》乐曲------) (3)除了写卫星,课文中还写了许多人的活动,仔细读写人的句子,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出了什么? (4)指导朗读有关句子,指导用“原来”把两句话连起来。 句子一:顿时,广场上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句子二: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正经过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