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039329
大小:32.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7-04
《选拔择优综合试题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化学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S:32C:12N:14Na:23Cl:35.5一、选择题1.某无色透明的溶液,在PH=0和PH=14的条件下都能大量共存的是A.Fe2+、K+、SO42-、NO3-B.Mg2+、NH4+、SO42-、Cl-C.Na+、K+、SO42-、NO3-D.Ba2+、Na+、MnO4-、SO42-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用天平称取4.5克氢氧化钠固体前,一定要在天平的两盘分别放上一张大小相同的同种纸片B.用湿润的PH试纸测试溶液的PH值,所得溶液的PH值一定有误差C
2、.为了更好、更快地过滤,在过滤时应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需要过滤的液体,并立即沿玻璃棒倒入过滤器中D.用酒精灯对盛有固体KMnO4的试管加热时,先对试管均匀加热,而后将火焰对准固体药品部分集中加热,不需要在火焰上来回移动试管3.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反应进行的快慢与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现用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硫酸溶液与过量的锌粉反应,为了降低反应速率而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所用硫酸中加入适量的A.氢氧化钠B.硫酸钠溶液C.澄清石灰水D.碳酸钠溶液4.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即可鉴别的是A.BaCl2
3、、Na2SO4、NaOH、HClB.CaCl2、Na2CO3、HCl、KClC.CuSO4、NaCl、KNO3、BaCl2D.KCl、Cu(NO3)2、KOH、Na2SO45.在无色溶液中,含有KNO3、BaCl2、Na2CO3、HCl中的两种溶质。向混合液中加入稀硫酸,只产生无色、无味气体的现象,则此溶液中所含的物质是A.BaCl2、Na2CO3B.KNO3、HCC.Na2CO3、HClD.KNO3、Na2CO36.A、B、C三种物质各15克,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新物质D30克。若增加A10克,反应物中只余
4、C。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第一次反应停止,B剩余9克B.第二次反应后,C剩余5克C.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为5︰3D.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3︰27.分别向相同质量分数、相同质量的稀硫酸中放入适量的①Mg,②MgO,③Mg(OH)2,④MgCO3(皆完全反应),反应完全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是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8.往AgNO3、Cu(NO3)2、Zn(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铁粉,待反应完成后再过滤,不可能存在的情况是A.滤纸上有Ag,滤液中有Ag+、Cu2+、Zn2
5、+、Fe2+B.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Ag+、Zn2+、Fe2+C.滤纸上有Ag、Cu、Fe,滤液中有Zn2+、Fe2+D.滤纸上有Ag、Cu、Fe、Zn,滤液中有Zn2+、Fe2+9.La(镧)是一种活动性比锌强的金属,其氧化物La2O3,对应的碱La(OH)3难溶于水,而LaCl3、La(NO3)3都易溶于水,下列各组物质中,不能直接反应制取的LaCl3的是A.La+B.La2O3+HClC.La(OH)3+HClD.BaCl2+La(NO3)3二、填空题26.(1)酒精、甲醛等含有碳、氢、氧元素
6、的有机物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CO2和水。某有机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xHyOz,则有机物CxHyOz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已知氯气通入水中可与水反应反应生成HCl、HClO这两种酸,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镁和氮气在点燃的条件下也可发生反应,生成少量的固体氮化镁(Mg3N2)。现取7.2克的镁带,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写出镁在空气中点燃时,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氮化镁和水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和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将氮化镁加入水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简答题:
7、1有C、SiO2、CO、KOH、Fe2O3、Ba(NO3)2、Na2SO4、K2CO3和盐酸9种物质(其中酸、碱、盐均为溶液)。将它们分为三组,每组都有三种物质,已知第三组是含SiO2在内的单质和氧化物,另外两种物质都能与第一组中的甲反应;第一组内的甲、乙、丙3种物质之间均不能发生反应,但其中乙物质能与第二组内的两种物质反应;第二组内不跟第一组内乙物质反应的物质,能跟第一组内的甲、丙两种物质反应。用化学式表示:(1)第三组内除含有SiO2外还有和。(2)第一组内甲物质为,乙物质为。甲A乙丙甲B2有五种初中化
8、学中常见的物质如下,其中A、B是单质,甲乙丙为化合物,B是可供动植物呼吸作用的气体,甲与过量的丙,乙与过量的丙充分反应后的所有产物都相同,“———”表示两端的物质可反应,——>表示物质的转化关系。写出B的化学式一种丙的化学式乙转化为甲的化学方程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