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顺差规模的国际比较【文献综述】

中国贸易顺差规模的国际比较【文献综述】

ID:470359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08-07

中国贸易顺差规模的国际比较【文献综述】_第1页
中国贸易顺差规模的国际比较【文献综述】_第2页
中国贸易顺差规模的国际比较【文献综述】_第3页
中国贸易顺差规模的国际比较【文献综述】_第4页
中国贸易顺差规模的国际比较【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贸易顺差规模的国际比较【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国贸易顺差规模的国际比较改革开放以来,在引进外资和鼓励出口的政策导向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94年以来连续15年的贸易顺差,为我国带来大量外汇收入,并逐步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然而,随着对外贸易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贸易顺差基数越来越大并呈加速增长之势,引起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下面就中国贸易顺差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1.中国贸易顺差的演变及现状特点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基本上实行“以出量入,基本平衡,略有节余”的方针,虽有顺差,金额不大,对整体经济发展并不产生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上个世纪80年代,

2、个别年度顺差,累计为逆差。1990年之后,除1993年外,出现持续顺差,顺差额及其相对规模自2005年起迅速扩大,对整体经济运行产生了重大影响。姜月、李凯(2008)对1981年至2005年的贸易平衡数据进行比较汇总指出:1981年以来,中国贸易顺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贸易逆差为主的阶段(1981—1989年);第二个阶段是较小贸易顺差阶段(1990—1996年);第三个阶段是较大贸易顺差阶段(1997—2006年)。徐田娜(2007)总结出以下几个货物贸易顺差的现状特点:a)从贸易方式看,总体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顺差上;b)从贸易伙伴结构看,除

3、了香港外,美国与欧盟是贸易顺差最主要的来源地;c)从企业性质看,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贸易顺差额增长最快;d)从商品分类看,工业制成品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贸易顺差规模的测度和比较从绝对数值上看,2009年,中国的顺差规模全球第二,沙特排名第一,德国排名第二。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前列。许多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国大规模的贸易顺差进行过详细研究。然而朱箴元(2007)认为,由于各国经济活动总量和对外经济活动规模差别很大,简单比较贸易顺差的绝对金额意义不大,也缺乏说服力;别国的贸易顺差规模不一定适用中国国情。他对比了德国和沙特阿拉伯这两个国家,发现这两个国家的指标

4、不宜作为我国的参照,更不宜只取其有关比例处于高值的数据作为判断我国贸易顺差规模是否合适的标准。德国作为发达经济体有许多我国还不具备的情况,例如德国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之一,而我国在直接投资领域还主要是净流入;德国国内证券市场是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而我国国内证券还仅限于国内企业;人民币目前还难以达到德国马克或者欧元的国际地位。诸多方面的差异让德国的标准不适用于我国。而沙特阿拉伯,尽管顺差很大,却很少被其主要贸易伙伴国施加压力,因为沙特出口的商品正是西方国家所需要的石油,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则不然。朱箴元认为,中国的外贸顺差可以采用三个监测指标:外贸顺差与同期

5、进出口贸易总值的比例,外贸顺差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外贸顺差与同期外汇储备增长额的比例。分为三个等级:预警上限,警戒上限,严重上限。在实际监测中,发现有关指标接近预警上限时应加强观察,有重点地监测出口大户并综合分析其成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及时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方面调控措施;当指标达到警戒上限时,应当根据预警阶段监测的情况及时推出调控措施;随着指标接近以至达到严重上限,则应加大调控力度。李石凯(2006)也认为,绝对贸易顺差是一个非常有局限性甚至是有缺陷的指标。他使用贸易顺差/进出口总额比率和贸易顺差/GDP比率两个相对指标对我国1994年以来的相对贸易顺

6、差规模进行测度与分析。他发现:1)在1995-2004年这个可比时间段内,除了1997年,其余年份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变动与贸易顺差/进出口比率变动方向均基本或完全相反。因此如果我国的贸易伙伴国想缩小对我国的贸易逆差,就应该扩大对华贸易,使用贸易制裁手段是无效的,那样只能提升我国的贸易顺差进出口比率。2)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曲线稍加平滑后是一条U型曲线,而贸易顺差/GDP比率曲线是一条型∩曲线,说明二者之间的严重背离状况。因此,如果某些发达国家试图通过政治或经济的措施打压我国的经济增长,那么我国的贸易顺差规模不但不会缩小反而还会扩大。1.中国贸易顺差成因的争论3.1汇

7、率操纵说以克鲁格曼(2010)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是中国操纵了人民币汇率,降低人民币汇率,增加中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导致了中国的长期巨额贸易顺差。3.2产业转移说姜月,李凯(2008)分析了1981年以来我国贸易不平衡的三个阶段以及影响,他们认为我国商品进出口近1O多年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急剧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加工出口产业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加之国内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日趋完善,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主要经济体的加工

8、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程序,已经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