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形地貌

南京地形地貌

ID:47023507

大小:3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27

南京地形地貌_第1页
南京地形地貌_第2页
南京地形地貌_第3页
南京地形地貌_第4页
资源描述:

《南京地形地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章地质地貌一、南京地区的地质特征http://www.doc88.com/p-907591377250.htmlhttp://www.docin.com/p-239349112.html二、南京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长、东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线距离150公里,中部东西宽50~70公里,南北两端东西宽约30公里。南面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南京地貌特征属宁镇扬丘陵地区,以低山缓岗为主,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丘陵占4.3%,岗地占53%,平

2、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39.2%。南京地区的土壤在北、中部广大地区为黄棕壤(地带性土壤),南部与安徽省接壤处有小面积的红壤。全市森林覆盖率为13%。三、南京地区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据洞穴分布位置与形态分析,南京幕府山临长江一侧水平发育的三大溶洞(头台洞、二台洞和三台洞)及附近不同高程洞穴均为短浅的袋状脚洞,系由长江侧蚀山壁而形成,不具排水功能。同时于山壁发现大量不同于基岩的钙板一角砾混杂堆积,由此推测长江在南京幕府山一段活动历史久远,相应有不同时代的洞穴发育:老一代洞穴是具有排水功能的地下管道,但已经崩塌并为大量钙板充填;

3、而崩塌角砾和钙板组成的混杂岩在一些地貌部位构成了新一代洞穴的围岩。对钙板做铀系定年确认,已消亡洞穴的年代至少老于40~50万年;高位脚洞很可能也老于这个年代,而低位脚洞经长江水流长期侵蚀改造直至最近历史时期。四、南京地区不同地貌类型上的土地利用http://wenku.baidu.com/view/4f340e34b90d6c85ec3ac62e.html土地利用现状  一、基本概况  南京市位于我国沿海申部,长江下游核心地带,江苏省西南部,与镇江市、扬州市、常州市及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市、芜湖市相临。市域地理坐标为

4、:北纬31°14''-32°27'',东经118°22''-119°14'',位于东八时区。全市现辖十区五县,共49个街道、67个镇、52个乡,有1115个居委会、1712个基层村。1996年总人口525.43万人,人口密度796人/平方公里。  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674.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660元,产业结构的比重为7:51:42,属"二、三、一"型产业结构特征,第三产业比重居全省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317.95亿元,工业总产值1007.0亿元。主要农产品中,粮、棉、油、蔬菜的产量分别为179

5、.46、0.37、14.08、123.2万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39.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3.94万亩。  南京市依其地貌特征属江苏省宁镇扬丘陵地区,长江自西南至东北流经市境中部;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由于地处西风环流控制之下,季风性气候显著,四季分明,但冬夏长而春秋短;土壤主要有地带性土壤和耕作土壤两大类型;全市蕴藏着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目前已发现40多种矿藏,具有开采价值的有近30种;南京区位优势显著,地处长江经济带"龙颈"与沪宁杭城市群"顶角"的复合部位,是我国生产力布局中的长江和沿海地带"T"型

6、产业密集带的结合部,中国国土规划中沪宁杭经济核心区的重要城市,在江苏沿海、沿江、沿线开发战略中处于枢纽位置,对外交通发达,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南京是著名的古都,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相交融,形成山、水、林、城结合的独特风貌;并有雨花台砂砾层自然剖面保护区、固城湖水产资源保护区、紫金山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等多处自然保护区。  二、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据1996年10月31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我市各地类的面积和构成如下:  1.农用地:497580.92公顷。其中,耕地

7、:309366.74公顷(464.0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46.89%;园地:10825.75公顷(16.2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64%;林地:60934.35公顷(91.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9.24%;牧草地:1670.09公顷(2.5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0.25%;水面:114783.99公顷(172.1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7.4%。  2.建设用地:135979.87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97291.49公顷(145.9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4.75%;交通用地:12596.47公顷(18

8、.8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91%;水利设施用地:26091.91公顷(39.1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96%。  3.末利用土地:26154.08公顷(39.2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97%。  详见表一: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简表 三、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利用方式多样,结构地域差异明显。  本市土地类型复杂,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丘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