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年最新电大法学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最新电大法学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太原电大法学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格式要求法学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撰写规范一、调查目的:通过社会调查,使学生更加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同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调查要求:1、调查主体:最好以个人为单位单独进行;或者几人为一组进行,但每人要从不同角度采写报告。2、调查范围:要具体、明确,不能太大而笼统概之或泛泛而谈。3、调查内容:法律实践的内容应限定在立法,执法,守法与司法实践范围内,要选择与本专业对口的有关单位或场
2、所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应结合专业课有关内容,立足于单位,选择在理论与实践上有意义和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调查。例如,选择方向可以是:某地区、某单位普法的措施和结果;某地区法院判决“执行难”情况;某地区、某个行业中某部法律或者条文的执行情况或者普及状况,例如某地区对网上知识产权的保护情况等等。4、调查报告材料要求:(1)应以直接材料为主,即通过亲身实践、调查采访所获取的第一手材料。(2)社会调查原始材料及各种记录力求清晰、完整、翔实,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如果在审查中缺少原始材料,则不给予社会调查的学分。5、调查方
3、法:(1)在某个单位的亲身实践(2)对相关人员的直接采访(3)设计调查问卷(4)通过其他相关渠道获得信息。6、调查的方式:普遍调查在一定的调查总体范围内,对所有对象进行的调查。1非普遍调查:在一定的调查总体范围内,只选取部分样本对象进行调查。有三种: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7、调查报告的字数字。三、报告写作格式调查报告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1、标题.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地区、对象)××问题的调查报告”,例如“关于济南市居民中婚外同居问题的调查报告”2、正文
4、.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1)前言: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数据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3、写作要求调查报告
5、的主体部分要有充分的调查的事实,数据材料等.调查报告的结尾部分要有对策与建议等;四、成绩评定评定成绩时既要考虑调查报告的文体特点是否得到体现,表述的逻辑、语言情况怎样,也要看报告内容的分量和深浅,要把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具体评定标准如下:1、调查报告的成绩分为及格和不及格两种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定为不及格:(1)观点有明显错误(2)不符合调查报告写作要求(3)论据不足,写作空泛(4)表达不清,结构散乱;或者语言甚为不通(5)严禁抄袭(6)字数不足20002、经审查不及格者,应在毕业作业前补做,经重
6、新审查合格后,方能取得学分。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实践题目:小学生厌学”现象2调查方式:调查法、谈话法、辅导教育法。3调查时间:20XX年4月14日至4月16日4调查地点:毕节地区小吉场镇中心校5调查过程:经历了对学生家庭及周边环境的调查走访,和学生的谈话交流,对学生的辅导教育等环节。(1)选题:学生“厌”学现象(2)计划:曾有学者指出,学生“厌”学现象,当今已不是一地乃至一国的问题,而是教育中的普遍存在的问题。每个小孩都会在某个时候对上学多少有些抗拒。如果孩子不去上学而是呆在家里,这些症状就会消
7、失。从而促使学生对于学习没有了兴趣及崇高的理想,没有崇高的目标理想的催发,学习对于学生就成了一件很普通的“日常”生活。为了不使学生不把学习仅仅当作一件普通的“日常”生活,作为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这个“日常”的学习生活,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形式与气氛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让学生在这“日常”的学习生活里窥察生活的底蕴,领悟人生的真谛,寻觅理想的路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此,我对学生的厌学心理进行了研究。(3)个案描述:苏鹏,男,小吉场镇中心校小学四年级三班的学生,身体健康,学习能力
8、差,第一次离家,不适应学校生活,导致不爱跟同学交流,不喜欢上课及完成作业,经常谎称生病而不去上学。进一步了解,该同学在家父母比较娇生惯养,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很受家人溺爱,从小比较依赖父母,没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4)地点:小吉场镇中心校(5)方式及方法:调查法、谈话法、疏导教育法(6)调查了解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和行为的产生,依赖于个体对环境情况的认知,同一个人对同一个客观现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