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961085
大小:76.0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2-01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实验报告单(1)实验课题土质(黄土、黏土)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步骤1、整理、组装实验器材。2、模拟降雨:模拟降雨的塑料瓶举到相同高度,同时把瓶中水倒入其中,模拟降雨;再同时结束实验,取出烧杯。3、观察烧杯中水量和泥沙量,记录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实验结果水土流失更严重。结合黄土高原资料,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黄土高原材料补充:黄土高原的成因——“风吹来的高原”:“风成说”认为,冬季强劲的西北风把中亚、蒙古、新疆的沙尘向东南方向吹去,颗粒大的沙粒先沉积,最后粉砂和浮沉在黄土高原地区堆积起来,逐渐形成现在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松散,
2、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坚如岩石,遇水则容易溶解。黄土质地疏松,富含氮磷钾等养分,自然肥力高,适于耕作,我国黄河中游地区所孕育的古代文明,大概就得益于此,因为它为当时生产力落后的社会提供了理想的基本生产资料。黄土的又一个特点是垂直节理发达,直立性很强,这又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凿窑洞而居的便利条件。不过,黄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对流水的抵抗力弱,易受侵蚀,一旦土面天然植被遭受破坏和大面积土地被开垦,土壤侵蚀现象就会迅速漫延发展,使原来平坦而连片的土地变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面。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实验报告单(2)实验课题降雨强度(小雨、大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步骤1、
3、整理、组装实验器材。2、模拟降雨:模拟降雨的塑料瓶举到相同高度,同时把瓶中水倒入其中,模拟降雨;再同时结束实验,取出烧杯。3、观察烧杯中水量和泥沙量,记录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实验结果水土流失更严重。结合黄土高原资料,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黄土高原材料补充: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强)。 黄土高原东西之间的降水有较大差异。冬季受冬季风造成黄土高原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稀少的气候。春季由于冬季风衰退,而较弱的太平洋暖湿气流还难以影响该地区造成大气和土壤干旱明显,春旱现象严重。夏季黄土高原盛行太平洋热带海洋气团,湿度较大,经冷空气的激发作用形成大
4、面积降水,成为黄土高原降水的主要来源。由此造成了黄土高原夏秋季多雨,而冬春季干旱少雨的降水特征。一年之中,降水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冬季降水一般只占到5%左右。7、8月多暴雨,9月多连阴雨,暴雨是产生水土流失、黄土侵蚀地貌、洪涝、滑坡、泥石流的重要原因。由于降水季节分布不均也经常出现春旱和伏旱。再有就是区内极容易产生暴雨天气,相对集中于陕北、晋西和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最大暴雨强度高达2毫米/分钟以上。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实验报告单(3)实验课题植被覆盖率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步骤1、整理、组装实验器材。2、模拟降雨:模拟降雨的塑料瓶举到相同
5、高度,同时把瓶中水倒入其中,模拟降雨;再同时结束实验,取出烧杯。3、观察烧杯中水量和泥沙量,记录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实验结果水土流失更严重。结合黄土高原资料,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黄土高原材料补充:黄土高原地区森林资源贫乏,是典型的少林地区。全区林业用地面积972.3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为45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16%,较中国的12.98%低5.82%。含灌木在内的森林覆盖率也低于中国平均水平。 黄土高原地区草场破坏严重,面积日益减少,质量下降。草场植被的明显特征是植物群落结构简单,草层低矮、稀疏,多为单层结构,群落的数量结构普遍低
6、。全区草场覆盖度在25~65%之间。基本植物多旱生,产草量偏低,平均每公顷3.75吨。黄土高原地区草场,集中分布于黄土丘陵区和风沙区。这些地区干旱少雨,风蚀、水蚀十分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再加上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草场退化。表现为覆盖度和产草量下降,优良牧草种类减少。沙化草场占草场总面积的90.6%。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实验报告单(4)实验课题坡度大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步骤1、整理、组装实验器材。2、模拟降雨:模拟降雨的塑料瓶举到相同高度,同时把瓶中水倒入其中,模拟降雨;再同时结束实验,取出烧杯。3、观察烧杯中水量和泥沙量,记录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实验结果水
7、土流失更严重。结合黄土高原资料,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黄土高原材料补充: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大,坡度大。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地势起伏频率大也是黄土地貌的一个特征,地面频繁的出现200-300m的起伏。这个特征是我国其它地区所罕见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