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ID:46950372

大小:1.63 MB

页数:25页

时间:2019-12-01

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课件_第1页
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课件_第2页
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课件_第3页
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课件_第4页
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王安石伤仲永蟠龙镇中学芦金先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后来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读准字音称()扳()谒()邑()卒()焉()耶()yèyā

2、nzúyìyéchènpān翻译方法:增、删、调、留、换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题解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

3、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fú)/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yé)?注意停顿:疏通文意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曾经书写工具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附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属于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要代词,指代书具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附近。

5、这里指邻居代词,他,指代方仲永名词用作动词,写,书写动词,写上,题上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当作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还花钱求取仲永题诗。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这把……当作赡养团结同宗族的人内容从此立即完成文采和道理同县的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渐渐求取名词作动词

6、,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人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

7、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了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通“攀”,牵,引这样四处拜访名词作动词认为……有利可图代词,这件事跟随在相称,相当传闻,听说过的情况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8、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人们)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消失,指原有的特点消失了理解下列句式1、“不使学”省略句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整体感知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③

9、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1、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2、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又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研读:写乡人,邑人和父亲的表现的作用是什么?从侧面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