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学困生就是由于环境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个体不良‘配置’,从而导致学习、品德、行为等诸方面长期落后,且这些落后面又融合在一起交互作用,需要特殊教育的一类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落后,学困生往往会形成特有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制约了其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对其后继的学习活动、健康人格的形成及师生关系等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一、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一)自身因素的影响自身因素的影响关键在于个人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对于绝大多数学困生而言,往往不是智力或能力上存在问题,而是由于身心不成熟、不稳定,使他们好冲动、
2、自控能力容易受情绪控制、意志薄弱、缺乏强烈求知欲、依赖性较大、自控能力较低,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不良行为习惯或产生思想偏差。(二)家庭教育方式的负面影响,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很多学生因为吃不了苦,而过早的放弃了努力。有些家长在学生的幼儿阶段喜欢用哄骗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因而学生形成要有好处或者得到某种满足才肯按照要求办事的心理。这类学生特别需要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奖励。一旦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心存不满,对老师有意见,继而发展为不愿意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我们知道,每次好的表现都能被老师发现并得到表扬当然很好,但是这并不太现实,教师不能一一顾及每一个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遇到
3、这种情况多了,就渐渐地对该科目产生消极抵触心理。由此看来,学困生的形成,与儿童时期家庭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其次,家长的不良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家长对待工作的态度,也能影响到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一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家长,他的孩子在一定氛围下会认真对待学习;一个中学生出口成“脏”,追其根源,可以用“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来解释。所以家长自己要做好孩子的表率,让孩子看到自己认真向上,勤奋乐观的积极一面,同时尽量避免在儿童面前有不良行为习惯。(三)学校环境的影响在学校环境中,学困生由于长期学习成绩不佳,经常受到老师家长及同学的歧视,在班集体中失去应
4、有的地位。其最基本的爱和尊重得到需要的不到满足。长此以往,他们就不得不另寻出路,比如通过参加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来满足自己在社交、情感方面的需要。其次,学校采用的单一的评价标准导致学困生不管在其他方面多么优秀都有一种“一无是处”的心态,在学校氛围中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成就感。同时,由于同辈群体的压力,许多从内心深处想认真学习的学困生也只好“随大流”。无法安心学习。(四)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受市场经济利益诱因的影响,一些市场主体为追求经济利益采用不法经营手段对未成年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学生沉迷网吧而无心向学。为了给家庭更好的生活条件,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得为挣钱而忙碌
5、着,没有充足的时间关心、观察和教育孩子,不能陪孩子经历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个挫折。而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了心事也极少能在第一时间与年龄和心理都比较相近的兄弟姐妹交流,从而得到帮助和开导。二、转化学困生的基本策略(一)学校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革一方面,学校要完善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教师要责无旁贷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念,在学困生问题上,教师应该确立这样的观念:(1)学困生不是天生就差,有的是社会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如家庭关系、交友关系、师生关系;(2)学困生不是一切都差,在他们的身上往往
6、专长突出,特长明显,有的思想品德比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好。(3)今天差明天不一定差,现在差将来不一定差。因此,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克服偏见,消除成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二是引导学困生积极归因,使其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积教师要引导学困生将学习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给学困生布置一些符合他们水平的学习任务,耐心辅导其完成,引导其通过努力体会成功的快乐,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三是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其次,要利用学困生已有的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要指导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学
7、科知识教授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学困生的学习。四是帮助学困生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首先要培养学困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应注意保护和利用学困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再次,教师要有意识、有控制地进行信任性考验,以锻炼学困生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五是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及时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与策略跟家长沟通。同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工作,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二)家庭要积极与学校相互配合,共同督促1.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格。2.单亲家庭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
8、(三)社会要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1.加强网络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