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苏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比较研究_作者:张建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苏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张建勤著湖北人民出版社书名:中苏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比较研究丛书名:作者:张建勤责任编辑:吕薇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ISBN:7-216-04017-0字数:印张:开本:出版日期:2004年10月30日定价:9.00元序苏联的解体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终结,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标志着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成为历史事物。对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历史存在之间的关系进行历史与理论的比较和分析已经成为可能。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对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一
2、直束缚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苏联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翻版”,或中国照搬照抄前苏联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模式之中。但是,中国和前苏联对计划经济体制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改革战略,其结果也大相径庭。如果按照上述思维定势,就无法对中国和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同路径和结果做出合理、科学的解释。要从理论上对中国和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不同路径和结果做出科学阐释,必须探求造成中国和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路径选择差异性的原因。改革路径的选择不可能仅仅是改革者主观意志“偏好”的产物,而是改革者依据经济体制自身的内在矛盾和体制本身的特点选择的必然结
3、果。因此,中国与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同方式是中国与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之间差异性和不同特点所决定的。要弄清中国与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同特点,首先必须对中国与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发现两者的异同。其次,探寻决定这种异1中苏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比较研究ZHONGSUCHUANTONGJIHUAJINGJI同的根本原因,即中国与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产生路径与过程的异同。我在2000年中国经济史年会上提出与“照搬论”相反的“内生论”,论证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形成与确立是一个“内生”过程的观点。在此基
4、础上,我提出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及其转轨过程的特点源于这种“内生性”的判断。这一判断是否符合实际,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证实。张建勤同志在本书中致力于探寻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异同。作为他的导师,我欣喜地看到,他在本书中得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比较结论,为验证上述判断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例如,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历史起点不同于前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而是建国初期的市场大波动;相对于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言,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准高度集中”的;中国政府对工业企业下达的计划指标远不如前苏联多,执行上也不如
5、苏联严格,政府对企业的指令性程度低于前苏联;在激励机制上,前苏联较注重物质刺激,中国更强调精神鼓励等。正如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董志凯研究员在审阅本书初稿后所指出的,本书的研究“填补了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空缺”。本书也存在一些有待弥补的缺憾。例如,比较的重点有待于进一步突出,运用的一手资料有待于进一步充实,比较的结论有待于进一步提炼等。希望作者今后不断完善这项研究。赵凌云2004年8月2目录绪论⋯⋯⋯⋯⋯⋯⋯⋯⋯⋯⋯⋯⋯⋯⋯⋯⋯⋯⋯⋯⋯⋯⋯⋯1第一节本书选题的缘由⋯⋯⋯⋯⋯⋯⋯⋯⋯⋯⋯⋯⋯⋯⋯1第二节中
6、苏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界定⋯⋯⋯⋯⋯⋯⋯⋯⋯3第三节国内外的现有研究成果及其不足⋯⋯⋯⋯⋯⋯⋯⋯5第四节本书的基本框架和预期创新之点⋯⋯⋯⋯⋯⋯⋯13第五节本书的研究方法及其结论⋯⋯⋯⋯⋯⋯⋯⋯⋯⋯21上篇:宏观比较第一章中苏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产生和形成的宏观历史背景比较27第一节中苏历史文化传统及其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28第二节中苏社会经济背景及其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36第三节中苏党内政治斗争及其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40第四节国际政治背景及其对中苏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1中苏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比较研究ZHONGSUCHUANT
7、ONGJIHUAJINGJI影响44第五节中苏两党经济工作经验及其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48结论⋯⋯⋯⋯⋯⋯⋯⋯⋯⋯⋯⋯⋯⋯⋯⋯⋯⋯⋯⋯⋯49第二章中苏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路径比较⋯⋯⋯⋯⋯⋯52第一节工业化战略:苏联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路径依赖53第二节历史经验和方法: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基础65结论⋯⋯⋯⋯⋯⋯⋯⋯⋯⋯⋯⋯⋯⋯⋯⋯⋯⋯⋯⋯⋯74第三章中苏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过程比较⋯⋯⋯⋯⋯⋯78第一节苏联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历史过程⋯⋯⋯⋯79第二节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历史过程⋯⋯⋯⋯91第三节中苏传统计划
8、经济体制形成过程的差异⋯⋯⋯⋯96结论⋯⋯⋯⋯⋯⋯⋯⋯⋯⋯⋯⋯⋯⋯⋯⋯⋯⋯⋯⋯⋯101第四章中苏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比较105第一节苏联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106第二节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114第三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