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石围塘史料

广州石围塘史料

ID:46896132

大小:3.59 MB

页数:29页

时间:2019-11-29

广州石围塘史料_第1页
广州石围塘史料_第2页
广州石围塘史料_第3页
广州石围塘史料_第4页
广州石围塘史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州石围塘史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山村石围塘三江汇聚的石围塘是由北江、西江的大量泥沙冲积而成。始于明朝的末年,塞坝口至大小涡一带便形成浅滩,辛勤的祖辈便在这里开垦了良田数百亩;到了清朝,这一带的珠江西岸便形成了从花地口至塞坝口的大片冲积地,土地肥沃,农民在这里种植出优质的稻米。而这里为什么叫作“石围塘”呢?原来是这样的,当时有个想当官的地痞向广州知府报告,说这里的优质稻米脱壳后红腰紫带,可作贡品。消息很快传开,当地乡民很快预感到祸事将至。最后乡民们决定在官府到来之前把这里改建成鱼塘,这不但可以免去贡田之事,也可以给告密者掴一个大巴掌。于是乡民们连续在几个晚上抬石筑塘,用石围起了一个方圆几亩的大鱼

2、塘。不久,知府果然来了,扫兴而归。石围塘因而得名。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843年开埠,英国人一直想在十三行对面的洲头咀及珠江西岸的石围塘、寺岸村等地强购地皮,但都遭到当地乡民的严正拒绝。鲜为人知的革命史1924年春,中共广东区委派杨殷等到粤汉、广九、广三铁路组织临时工会。临时工会成立后立即领导工人投入武装反击商团的挑衅,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在党的领导下,广三铁路工人大罢工,使滇、桂军阀不能利用铁路调运兵员和弹药。工人们还将火车零件拆下,埋在地下,使火车无法开动。1925年6月23日,广三铁路工人参加了沙基大游行,到沙面抗议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同年7月

3、初,临时工会在中共广东区委工委的领导下,决定发动工人为进一步改善劳动条件向铁路局提出三点要求:1.路局医院要为工人治病;2.单身工人应分配宿舍;3.设立工人子弟学校,让工人子弟免费入学。广三铁路迫于工人的力量,经过再三考虑,答应了工人们的要求。罢工坚持到9月22日,广三铁路局被迫答应工人们的要求,撤换了局长,还答应工人子弟学校归工会办理,每月拨给办学经费。广三铁路总工会于1926年4月21日正式成立,统一领导全路工人运动。总工会会址设在芳村石围塘火车站,工会会员共800有多人。10月8日夜12时,工人夜校在芳村石围塘车站举行开学典礼。广三铁路党支部书记陈志文兼任

4、校长,受聘请的教员均系党、团员。广三铁路总工会外,还帮助广三铁路沿线的农村成立农会。广三铁路机车司机工人协助吴勤成立南海四区农会;养路工人协助五眼桥、秀水、盐步、大沥、大镇等乡成立农会。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民众。广州的新军阀也秉承蒋介石的旨意,对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下毒手。4月15日凌晨3时,国民党第五军一个营、第四军一个连,包围了石围塘火车站。广三铁路工人纠察队在总队长陈濂带领下进行反抗,与敌人激战一个多小时。但敌人越来越多,广东机器工会体育队也前来围攻。终于寡不敌众,工人纠察队在何根、邝少夫、王包的带领下撤退

5、到南海大沥。敌军捉住了留下来掩护纠察队撤退的总队长陈濂,中队长黄寿等10多名工人,杀害工人6、7名。1927年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领导广州起义,广三铁路工人与广州市郊一区农民协会的农民自卫军组建成第六工人赤卫队联队参加起义。战斗响后,第六联队直扑石围塘,迅速占领广三铁路管理局。在战斗中歼灭李汉魂部队一个连,与此同时还攻占了芳村花地警察局及沿线几个车站及部分乡村。12月13日,驻守石围塘的起义部队接到撤出战斗的命令,沿铁路西面急撤大沥,与南海农军主力会合北撤时,却遭到大于我十倍的敌军包围。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起义部队付出巨大的伤亡才冲出重围,最终撤返南海县委

6、所在地松岗。南海大沥之役,牺牲的烈士包括南海县委陈道舟、周侠生、杜敬文、陈霭泉等在内104人。在撤出石围塘统站战斗时,有十几位来不及撤离的和受伤的工农赤卫队员,被国民党军队押到垃圾岗(现芳村区石围塘盐仓附近),全部杀害。参加广州起义在石围塘、大沥的战斗中很多烈士没有留下姓名,让我们永远怀念这些为革命流血牺牲的无名英雄!矗立在南海大沥镇烈士公园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是纪念1927年12月13日参加广州起义在芳村石围塘撤退下来,战死在当地的革命烈士。据碑文记载,碑前在当年曾掘了三个大坑,共埋葬烈士尸体70多具。南海大沥之役牺牲者共104人,有名字记载的当地烈士30人,无

7、名字记载的芳村烈士70人。  石围塘站还有一段革命史。抗战爆发后,工人们日夜开工,将石围塘至佛山双轨拆去一轨,佛山至三水路轨则全段拆除,令日军无法利用这个珠三角运力大动脉。战后重新铺设,1946年9月全线恢复通车。(上图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石围塘)孩童时代,我就寄居在山村花地口幸福里第一幢爷爷、奶奶的家。父母是水运公司的,一个月里难得可以与父母重逢。七十年代中期,花地口仍残留着昔日大通港的印迹,两岸停舶着大大小小的水居船只和货运船,山村桥外,左岸是芳村厂的粮食装卸、英华家私厂木材的水排运输;右岸竹栏的土产品运输日夜繁忙,毛竹、青竹、河沙、缸瓦瓷器等,山村没有山,这

8、大概由于山货(土特产)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