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民间叙事学研究

课程民间叙事学研究

ID:46890907

大小:74.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11-28

课程民间叙事学研究_第1页
课程民间叙事学研究_第2页
课程民间叙事学研究_第3页
课程民间叙事学研究_第4页
课程民间叙事学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程民间叙事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寂聲的死亡遊行——論張彥勳小說〈葬列〉與〈守夜〉中的「喪葬」敘述中興大學陳昌遠提要張彥勳(1925〜1995)是戰後的台灣第一代作家,1925年出生於台中縣后里鄉。從目前所流傳較重要的幾篇作品來看,「感傷性」、「強烈地表達詠歎」與「悲哀的傾向」是他作品較特殊而重要的風格,尤其是他對於喪葬場景的描寫與死亡題材的運用偏好的部分,確是其小說內容的重要特色之一。本文擬僅以其中較具代表性的兩篇作品為深入討論對象,包括了:1964年發表於《臺灣文藝》的〈葬列〉與1969年同樣發表於《臺灣文藝》的〈守夜〉,它們都是屬於張彥勳小說的早期代表作品。從文學技巧的成就來看兩篇小說,其篇幅都不長,人物也不多且

2、關係非常單純,情節都呈單線發展而不複雜,從故事所經驗的時間跨度來看也都相當簡短,〈守夜〉更是發生在短短幾個小時之內的事件。在這麼短而單純的情節之中,張彥勳之所以能成功地營造氣氛、揭露虛偽並諷刺現實,最重要的還是他對場景描寫運用的成功。不論是〈葬列〉中葬列與化裝遊行的對比、哭與不哭的各種面目或是〈守夜〉中運用對風與火的敘述來營造氣氛、運用懸疑的技巧或是對話與場景的交互出現所造成的語言空隙,都與張彥勳寫景功力高深有關,確實有其值得肯定的文學特色。關鍵詞:張彥勳、〈葬列〉、〈守夜〉、喪葬敘述不用害怕,你們這些流淚以待的心靈,上帝總是賜予他所愛的人們以睡眠,而對於他的最愛,上帝讓他們睡至永恒。

3、—赫胥黎(T.H.Huxley)一・緒論張彥勳(1925〜1995)是戰後的台灣第一代作家,1925年出生於台中縣后里鄉,在中部地區眾多同屬戰後第一代作家之林中,其名氣並不特別顯赫。與同列為「文壇四丑將」的鍾肇政、葉石濤和鄭煥相比「張彥勳所受到的重視程度及其作品被討論的次數明顯少了許多。許素蘭在前衛版的《台灣作家全集•張彥勳集》中所列的1990年以前的評論引得,一共只有7篇,即使到目前為止對張彥勳作品具有實質討論的文章,仍不超過這7篇的範圍,可說是相當冷清。雖然如此,以葉石濤之稱他為「被遺忘的作家」、「台灣文學的老兵」,並以鍾理和的困陋以終來提醒讀者應對他投以適當的注意與關懷;2彭瑞金

4、則認為他「也是臺灣文學的旗手」,是「台灣文學發展史上的一滴辛酸淚」,更從張氏作品內容的深度切入,以「代表中間階級作家」一語來概括其作品的主題;彳吐外,錦連則稱他為「披荊斬棘的拓荒者」,對其作品中的描寫農村人物、情結組合、筆力技巧、題材選擇以及為農村代言等方面大加贊賞。°他們都注意到了這一位走過二個以上世代的老作家,在台灣文學史上自有其特殊地位,同時他在小說語言的運用與主題內容的選擇等等,與他所展現的文學觀也都獨具風格,相當值得研究者加以注意討論。分析張彥勳小說的寫作風格,葉石濤認為有可能是受到日本作家吉田絃二郎的影響,並以顯著的「感傷性」、「強烈地表達詠歎」與「悲哀的傾向」'鍾肇政、葉

5、石濤、張彥勳與鄭煥四人,因均生於西元1925年,歲次乙丑,故被稱為「文壇四丑將」。參見錦連〈披荊斬棘的拓荒者一兼評張彥勳的「鑼鼓陣」〉,原刊於《文訊月刊》第三期,民國72年9月,頁125〜128;後收入彭瑞金主編《台灣作家全集・張彥勳集》頁311〜314,台北:前衛,2000年3月初版四刷。2葉石濤〈被遺忘的作家一記張彥勳的寫作歷程〉,原刊於《臺灣文藝》八十三期,頁28〜34,1983年7月;後收入彭瑞金主編《台灣作家全集・張彥勳集》頁291〜299,篇名亦改為〈張彥勳論一記張彥勳的寫作歷程〉,台北:前衛,2000年3月初版四刷。3彭瑞金〈也是臺灣文學的旗手一試論張彥勳〉,原刊於198

6、3年6月25日《臺灣時報》副刊,後收入彭瑞金主編《台灣作家全集・張彥勳集》頁301〜310,台北:前衛,2000年3月初版四刷。4錦連前引文,參同註1。作為其重要的風格表現炉從目前張彥勳所流傳較重要的幾篇作品來看,直接而明顯地表現出這樣風格題材的,無疑是他對於喪葬場景的描寫與死亡題材的運用偏好的部分,而這也確是其小說内容的重要特色之一。雖然或多或少地涉及到這一類主題內容的篇章並不在少數,但本文擬僅以其中較具代表性的兩篇作品為深入討論對象,包括了:1964年發表於《臺灣文藝》的〈葬列〉與1969年同樣發表於《臺灣文藝》的〈守夜〉,它們都是屬於張彥勳小說的早期代表56作品。在這些對喪葬死亡

7、的場景敘述中,作者不但透過場景的佈置來達到氣氛拱托與營造的效果,進而形成情節上的轉折或衝突,增加小說故事的可看性與思考內容的深度。更重要的是,從作者對這一類敘述題材的偏好運用與成功描寫的這個事實來看,其背後應有其更為實際的因索存在,這即是作者的個人經歷與人格特質在作品敘述中既隱又顯地呈現。本文的即試對這些涉及到喪葬與死亡題材的幾篇作品進行分析討論,一方面經由文本的深入閱讀,掌握其表面的文字脈絡與內涵,從敘爭分析的角度對這些作品的文學意涵作重新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