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教学创新(朱栋霖)

现代文学教学创新(朱栋霖)

ID:46882531

大小:4.95 MB

页数:45页

时间:2019-11-28

现代文学教学创新(朱栋霖)_第1页
现代文学教学创新(朱栋霖)_第2页
现代文学教学创新(朱栋霖)_第3页
现代文学教学创新(朱栋霖)_第4页
现代文学教学创新(朱栋霖)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教学创新(朱栋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州大学朱栋霖从文学史发展的角度, 提炼新观点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其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实现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化,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二、建构起现代启蒙精神和人文主义文学传统。三、建立起中国现代社会与文化时代的精英文学。五四新文学就是中国现代的精英文学,其标志在于启蒙立场、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四、实践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交流。中国文学开始走上与世界文学同步发展的轨道,世界文学的主题选择(批判精神和现代性焦虑)与文学技术(写实文学技术和现代派文学技术),都在五四文学中有所体现。从此,中国文

2、学具有了世界视野和人类意识,它所蕴含的精神意识与本世纪世界文学有着深刻的相通之处。五四文学革命,开创了中国文学新纪元。“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在对于经典作家作品和重要文学现象的历代不断解读、阐释和各种不同观点的论争中层层积淀而形成的,文学史就是历代读者(研究者)阐释解读(“接受”)所积淀的、思想与审美的历史。作为本教材叙述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声音”所提供的学术论争信息与本教材叙述主干形成了文学史叙述的学术张力。这一新的体例不同于历来的文学史著述和教材。声音:这个狂人实际上是鲁迅先生所塑造的反封建战士,他要冲破黑暗,挣脱多年的锁链。只是他周围的人都被

3、统治阶级压迫愚弄得麻木了,反而说他发了疯,这就有力地证明了封建主义的毒害。许钦文:《<呐喊>分析》,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狂人确实是真狂……狂人在发狂前有一定的进步思想,而且这种进步思想在他病中还以曲折的方式继续起某种作用。严家炎:《<狂人日记>的思想和艺术》,《知春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在这个狂人的性格中,就有了既是狂人又是革命者的两个特征。王瑶:《<狂人日记>略说》,《语文学习丛刊》第8辑(1979年)。狂人这形象的总的内涵是:疯子是假象,战士是实质。公兰谷:《论<狂人日记>》,《文学评论》1980年第3期。声音:我虽然已经试做,但终于

4、自己还不能很有把握,我是否真能够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因为,已经说过,我们究竟还是未经革新的古国的人民,所以也还是各不相通,并且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自己的足。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2页。声音:我们不断

5、的在社会的各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不免带了一些“阿Q相”的分子,但或者是由于怠于饰非的心理,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雁冰:《读〈呐喊〉》,1923年10月8日《文学周报》第91期。阿Q这形象,作为一个流浪的雇农来看,固然也是非常性格化的,非常活生生的,然而阿Q并不完全是中国雇农的典型或流浪的雇农的典型。一个简单的证明,就是阿Q这形象的主要的特征,对于一切的阿Q主义者,一切“精神胜利法”者,一切自欺欺人者,都是非常性格化的,非常活生生的,不管他们属于哪一个阶级。阿Q,

6、主要的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是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这是一个集合体,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自己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的体现者。冯雪峰:《论〈阿Q正传〉》,《人民文学》第4卷第6期(1951年11月)。《阿Q正传》是一篇好小说,我劝看过的同志再看一遍,没看过的同志好好地看看。鲁迅在这篇小说里面,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他专门写了“不准革命”一章,说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其实,阿Q当时的所谓革命,不过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西而已。可是,这样的革命假洋鬼子也还是不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

7、,第5卷,第283—284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声音1、《野草》的主导思想倾向也是积极地反抗战斗,讽刺和批判;只是在积极的因素里面,有时有一些消极的空虚失望和黑暗的重压之感,这是作者思想的另一个侧面,也是他“解剖我自己”,努力要摆脱或克服的思想,是作者勇于自我革命而“解剖”出来的思想。(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陕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2、《野草》所表现的精神,就是理想与现实,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的矛盾,同时也是作者当时旧的世界观正在动摇、摧毁,却还仍旧占有一定的势力,而新的世界观又在大酝酿、准备大飞跃,却又尚未正确建立的矛盾。(许杰《鲁

8、迅<野草>精神试论》,《文艺论丛》1979年第8期。)3、赞颂韧性精神,严肃解剖自己,批判社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