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875730
大小:5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8
《统合效用主义的道德哲学研讨哲学论文正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统合效用主义道德哲学研讨-哲学论文一、“统合效用主义”简介功利主义思想在中国当代的主要表现就是盛庆琜的“统合效用主义”。盛庆琜在比较了以正义原则为最终原理的道义论和以效用原则为最终原理的功利论之后,开诚布公地说:“虽然我不打算驳斥别的伦理学理论,我还是相信效应主义(即功利主义)是最为可信的理论。”[1](p6)但是盛先生对古典效用主义、行为效用主义、规则效用主义并不满意。因为过去所讲的“效用”(即功利、幸福等)只是承受者的效用,不是行为者的效用,至多是一种汇总的或社会的效用,至于社会效用中的“社会”究竟涉及多大的范围,行为者的效用是否应包涵在社会的效用之中,过去的效用
2、主义是无法回答的。正因为盛先生看到了功利主义的弱点,所以他提出了更为完备的“统合效用主义”的理论。他明确申明:“我这一理论可以被看作古典效用主义的延伸、修正与现代化,或者更恰当地说,是现代各种不同的效用主义理论的一种折衷和统合。”[1](p14)效用主义的核心自然是效用原则(即功利原则),统合效用主义的“效用”与传统功利主义的“功利”似乎不同。统合效用主义的“效用”是将哲学家、经济学家、决策理论家的“效用”予以统合,即任何事物的有用性之普遍量度,用“偏好”来界定“效用”,用“效用”来界定“价值”,而“效用”和“价值”是主观的,并具有统计性。统合效用主义视“社会效用”为人类的终极
3、目标,而“效用原则”则为其核心,效用原则、自然原则和共存原则构成统合效用主义的原则体系。与行动功利主义相比,统合效用主义对作为终极准则的“最大效用”有特殊的解释,对计算影响别人、社会的行动效果时多出“增量社会价值”这一观点;与规则功利主义相比,统合效用主义强调行动层次的“效用”,而不是“规则”。这样,行动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之观点被统合,传统功利主义的困惑用“道德满足感”加以消解,所以称为统合效用主义。二、统合效用主义的贡献为了使统合效用主义更加合理和完善,盛庆琜对与功利主义相对的道义论思想尤其重视,试图从对立的思想中寻找说服自己的理由和根据,但他愈接触道义论的思想,就愈是相
4、信功利主义。他对罗尔斯的《正义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有长期、仔细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功利主义新论》、《效用主义精解》、《统合效用主义与公平分配》和《AUtilitarianGeneralTheoryofValue》等著作和其他一系列论文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根据这些论著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统合效用主义”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来自不同学派的非难进行了答复:第一个贡献就是消除对效用原则即功利原则解释的模糊;第二个贡献将“价值”与“功利”或“效用”有机结合,用“价值”解释“效用”;第三个贡献是用“道德满足感”理论正确处理了个体与社会、利己与
5、利他的关系。1.对效用原则的解释。统合效用主义的第一个贡献就是指明传统功利主义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很好解决的三个困难,并分别用自己的理论去加以解决。第一个困难就是对效用原则即功利原则的解释含糊不清。这里有两点:其一,“对的行为”是否总能导致最大的效用?其二,最大的效用是否必定在任何情况下都真的是最大的?何者为最大效用取决于善恶原则,何者为道德所要求取决于是非原则。这是功利主义的内在困难,是由道德的灵活性导致的结果。所谓“道德灵活性”是指道德行为可以在不同的程度上采取的这一性质,这种灵活性造成了确定何种道德义务或规则(正面义务和负面义务)、确定一种行为导致何种结果(效用最大化还是最小
6、化)、如何应用效用原则追求最大效用的困难。问题的症结找到,那么困难就可以克服了。解决的办法是将传统功利主义的“行为”作具体的分析,为此盛先生学习参考.....对行动的情境进行了正面不连续—负面不连续、正面不连续—负面连续、正面连续—负面不连续、正面连续—负面连续四种情况的区分。“正面不连续—负面不连续”是指正面不连续的行动具有一种正价值,负面不连续的行动一定具有一负价值,是非原则和善恶原则都可以应用于这种情境,如救人;“正面不连续—负面连续”是指正面的行动只有一种程度,而负面的行动则有不同的程度,正面的不连续行为不具有价值,而负面的连续行为一定具有负价值,是非原则适用于这种情境
7、,如偷窃;“正面连续—负面不连续”是指正面的行动具有不同的程度,而负面的行动只有一种程度,正面的连续行为具有正价值,而负面的不连续行动则不具有价值,善恶原则适用于这种情境,如捐款;“正面连续—负面连续”是指正面和负面的行动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情境,正面的连续行动具有正价值,负面的连续行动具有负价值,善恶原则适用于这种情境,如孝敬父母。前面两种情境说明,是非原则和善恶原则、“是”与“应该”合而为一;后面两种情境说明“最大效用”的原则不一定起作用,也就是说是非原则和效用原则出现分裂,那么统合效用主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