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讲义2章放大电路基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讲义2章放大电路基础第2章放大电路基础放大的目的:是将微弱的变化信号放大成较大的信号。放大的实质:用小能量的信号通过三极管的电流控制作用,将放大电路中直流电源的能量转化成交流能量输出。对放大电路的基本要求:①要有足够的放大倍数(电压、电流、功率);②尽可能小的波形失真。另外还有输入电阻、输岀电阻、通频带等其它技术指标。2.1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工程上不管多么复杂的放大器,都是在这三种基本组态电路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因此,掌握三种基本组态放大器的性能特点是了解各种放大器性能的基础)2.1.1共射极放大电路的静态估算法1、放大电路的组成(以NPN型三极管组成的共射放
2、大电路为例,电路如图2-1所示)(1)共射极放大电路:由于发射极为输入、输出回路的公共支路,因之而称为共发射极组态的放大电路(2)电路组成:%1电容Cl、C2:分别为输入、输出隔直电容,也称耦合电容。有两个作用,一是隔断放大电路与信号源、负载的直流通路,保证三者互不影响;二是起交流耦合的作用,对交流信号的通过影响较小。(电容Cl、C2:隔直通交,10?F?50?F)%1VCC单电源供电,VCC通过RB的分压使发射结正偏,VCC通过RC分压使集电结反偏,保证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态。%1基极电阻RB:RB参数合理,通过对VCC的分压,使发射结止偏,并提供适当的基极电
3、流IB,使放大电路获得合适的静态工作点。%1集电极电阻RC:将集电极电流的变化转换为电压的变化,实现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作用。2、静态分析对放大电路的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确定静态各站点(直流分析),动态分析研究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交流分析)。)(1)静态分析%1静态:当ui?O时(当输入端没有加交流信号时),放大器处于直流工作状态,称为静态。②静态分析(直流分析):确定放大电路的静态值。即确定静态工作点Q:IBQ、ICQ、UBEQ、UCEQ。(静态工作点可由估算法求得,也可由图解法确定,我们主要介绍估算法。)(2)利用估算法确定静
4、态工作点%1画出直流通路:将信号源ui短路、电容开路(电容有隔直的作用)。(如图2・2(a)所示)②确定Q点值(利用直流通路可近似估算Q点值)1)由输入回路可得:VCC?IBRB?UBE?IB?VCC?UBERB当晶体管工作在放大状态时,其发射结正向导通压降UBE变化不大,对硅管通常取0.7V,错管取0.2Vo当VCC?UBE时,则有:IB?VCCRB2)忽略集电结反向饱和电流ICBO,则有:IC??IB3)由输岀回路可得:UCE?VCC?ICRC(求出静态工作点后,可由在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图上标注工作点,如图2・2(b)所示)(3)字母的书写规定①小写的字母
5、,小写的下角标,表示交流量(瞬时值),女口ib、ic、ube>uce、uo%1大写的字母,大写的下角标,表示直流量,如IB、IC、UBE>UCE%1大写的字母,小写的下角标,表示交流量的有效值,如Ui>Uo%1小写的字母,大写的下角标,表示交流分量和直流分量叠加的总量,女口iB=IB+ib,iC=IC+ic,uCE?UCE?uce,uBE?UBE?ube。(书上18页,例题2J)一般的,共射电路工作点值在各区时冇如下具体标志(参考):2.1.2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方法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就是在三极管输入、输出特性曲线上,用作图的方法来分析放大电路的静态和
6、动态工作情况。1、静态分析静态分析(直流分析):确定放大电路的静态值。即确定静态工作点QIBQ、ICQ、UBEQ、UCEQ。用图解法确定放大电路静态值的步骤:(1)用估算法求出基极电流IBQ,IBQ?VCC?UBE;RB(2)列出“直流负载线”方程,在输岀特性曲线上,过两个特殊点作直流负载线;%1“直流负载线”方程:UCE?VCC?ICRC(对直流通路的输岀回路列方程,输出回路如图2・3所示):②两个特殊点:1)UCE?O时,I8VCCV,则对应的特殊点(0,CC);RCRC2)180时,UCE?VCC,则对应的特殊点为(VCC,0)。③连接(0,VCC)和(
7、VCC,0)两点的直线,就是直流负载线RC1,斜率随RC的取值改变。RC直流负载线的斜率为:?(3)IBQ所对应的一条输岀特性曲线与直流负载线的交点Q为静态工作点,通过Q点可以确定静态值ICQ、UCEQo2、动态分析放大电路动态分析的图解法,是利用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用作图的方法來分析各个电压和电流交流分量之间的传输情况和相互关系。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如图2・5所示。此时,电容Cl、C2和直流电源VCC视为短路。(1)动态分析①输入回路1)当ui?0时,uBE?UBEQ+ui,则uBE在UBEQ两侧左右移动,移动的幅值与ui的幅值相同。2)uB
8、E的变化引起iB随之变化,此时iB二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