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管理有效性探究

高职院校课程管理有效性探究

ID:46852239

大小:7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28

高职院校课程管理有效性探究_第1页
高职院校课程管理有效性探究_第2页
高职院校课程管理有效性探究_第3页
高职院校课程管理有效性探究_第4页
高职院校课程管理有效性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课程管理有效性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职院校课程管理有效性探究【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课程管理及其有效性的角度,在探析制约课程管理有效性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提高课程管理有效性的途径。【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管理有效性因素一、课程管理有效性的内涵多数学者认为,课程管理作为一种活动,是指对学校内和课程有关的一切活动进行的管理,一般包括对课程生成系统的管理、课程实施系统的管理和课程评价系统的管理。结合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发展的情况,笔者认为,课程管理主要是指对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课程的实施(即教学)、课程的支持、课程评价、课程建设及改革等进行组织、领

2、导、监督和检查,确保课程有效实施,K0的是实现高职课程0标和人才培养B标。管理的有效性是指管理工作应追求效率和效果的统一,要实现高效率和好效果,防止高效率、差效果和好效果、低效率。笔者认为,课程管理的有效性是指课程管理应追求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统一。从效率这一层面看,有效的课程管理表现为课程开发建设的足够投入与合理产出,课程改革采用了行之有效的手段与措施,课程建设推进的速度能适应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从效果这一层面看,有效的课程管理表现为如期建设合格课程、优质课程,培育精品课程、特色课程,成功开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如模块化课程

3、、项目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从效益这一层面看,有效的课程管理表现为学生通过高质量课程的学习训练真正成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以致用,为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服务,创造社会效益,高职院校自身得到社会好评并获得长足发展,达成学生、社会、学校三方受益的良好目标。二、制约高职院校课程管理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以往,高职院校课程管理有效性不够理想。总体上看,高职教育累计开出课程总量是巨大的,这是教育产业高效率的表现。但是,课程改革投入不足、力度不够、进展缓慢,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各类合格课程、各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特色课程产出偏少,这

4、是低效率和差效果的表现。同时,所培养的毕业生素质技能与职业岗位的要求不相符合,就业力低,难就业,这也是低效益的表现。笔者认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管理Z所以难以实现高效率和好效果、好效益的统一,是因为受以下方面因素的制约:(-)课程管理理念薄弱首先,我国课程管理理念薄弱受到了前苏联“大教学论”的影响。在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概念体系中,“课程”是包含在“教学”这一概念之下的,而课程计划和内容是中央统一制定好的,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只需按规定“执行”'就行了。对“执行”活动的监督(包括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对质量的监督)被习惯称为“教学管理”

5、。我国在解放初期接受了这种思路并沿袭下来。长期以来,国内多数课程学者习惯认为“课程管理”是包含在“教学管理”概念之下的,正如湖南师大张楚廷教授在《教学管理与课程管理的关系》一文中所说:“课程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由于多数人持上述观点,造成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比较常见,而课程管理方面的研究几近空白。笔者认为,在广大高职教师中,这种传统思路窄化了课程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发的空间,从而制约了课程管理有效性的实现以及提高。其次,造成课程管理理念薄弱还在于高职课程的编制深受本科课程模式的惯性影响。学科系统化课程是我国普通大学本科教育普遍使

6、用的课程模式,传统的高等专科教育也基本采用这一模式。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毕业于普通高等学校,接受以学科系统化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他们作为制订课程计划的主体,自然而然地会从所学学科知识屮选择合适的科目和内容,并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加以简化或压缩,编制成高职的课程计划。这种模式尽管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性、完整性较好的学科理论知识,但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节的。实践证明,高职课程按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进行设置,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根本难以满足职业岗位(群)和就业市场的需求,难以胜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工作,人才培

7、养目标未能达成。(二)课程管理主体概念模糊课程管理主体应该由与课程相关的各方而人员合理组成,但笔者在与一些高职院校教务处人员交流时发现,课程管理这一任务基本落在教务处及系部教学管理人员身上,其他人员并未认为自己就是课程管理者。对老师来说,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他们认为管理是学校领导的事情而教师只需上好安排的课程即可;对学纶來说,让他们参与课程管理则是更难以落实的事情。另外,为吸引更多人参与课程管理,许多专业成立由各方而人士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来研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但委员会实际开展活动甚少,产生的作用有限,有的只

8、是为应付上级评估而临吋设立的。由于课程管理主体概念模糊及缺失,在课程管理工作中产生职责不明、责任不淸的现象,未能形成管理合力,宜接制约课程管理有效性的实现。(三)课程管理主体素质不高总的来说,高职院校课程管理队伍还存在结构不太合理、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