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838546
大小:80.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1-28
《青少年德育实效性提高策略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青少年德育实效性提高策略论文一、青少年德育现状。“徳育实效性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徳育的实际运作对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①“它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能否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乂是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通过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时,德育的实效性还表现在德育的效率上,即以一定的人、财、物、时间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②德育的效果、效率、效益共同构成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我根据最近徐州市青少年学生德育状况的调查报告发现,当今的青少年学生德育方面有
2、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更务实、更人性,更重视个人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功利的学习目的。“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是一个体现人生价值取向的郑重的问题。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学生把金钱、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口标。在被问及“你认为学习的口的是什么?”时,多数学生选择了“为自己以后能找个好工作”,只有三分Z—的学生选择了“报效祖国,服务大众”。可见,昔日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在今天学生身上以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功利的人生态度。而且这种态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价值观呈现实用化的倾向,而轻视
3、精神价值。具体表现在,过多考虑金钱地位,讲实惠思想,而且有很多学生认为有权就会有钱,权与钱是往往可以划等号的。如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收入与地位的中学生占11.87%,认为收入高、工作轻松才是幸福的占12.13%。在责任感方面,主人翁意识有待加强,看见公物被浪费或损害时,认为“与我无关,可以不管的”有19.9%。在人际关系上,把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移植到人与人关系处理上,在其影响下17.23%的中学生认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利用”的。、部分青少年学生在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某些障碍。调查显示:学生学习心理压力大,学习上自我满
4、意度不高,考试时心理紧张不安的初中生为41.58%,高中生为57.26%,对自己学习状况满意的初中生为24.39%,高中生仅为&17%。随着年级增长,学生对学习状况的满意率急剧下降。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形势发展,中学生对自己交往能力满意的为31.34%。中小学生与父母之间关系随年龄增长,关系平淡的比例有上升的趋势;小学生与父母关系平平淡淡的为10.79%,初屮生为22.15%,高中生为27.57%。中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的也占到29%,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有时走神。在诸多的心理障碍屮,学生的学习心理障
5、碍最为突出,导致学习紧张和学习的潜力未能得到发挥,只有28.71%的学生认为学习是轻松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学牛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现实中的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有吋甚至出现德育工作“等于零”的结果。面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德育工作者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甚至“一筹莫展”。二、青少年德育实效性不佳的原因。影响我们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不良风气对
6、学校德育效果也起了抵消的作用。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出现了“不协调”现象。正如教师们所叹息的“5天的教育抵不过2天的休息日”!这里我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而分析德育实效性不佳存在的原因。社会价值观混乱,负面影响太多,影响德育的实效性。第…,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造成的消极影响。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③人们原有的信念、利益关系受到了冲击,出现了所谓的”信仰危机”。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泛滥成灾。这种价值观念的混乱必然导致青少年在道德
7、认识上的下滑和无所适从,其结果造成部分学生是非界限分不清、思想倾向不鲜明,甚至颠倒黑白,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发生逆转。第二,社会文化环境没有形成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的氛围。影视界:武打、暴力、色情、凶手片充斥市场,对青少年的影响H益严重;街头书摊摆放的一些书刊不堪入目;各种游乐厅、娱乐场所、网吧人量涌现,新的“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网络时代的来临,虚拟社区的存在,对青少年来讲,最大的弊端在于引来了“极端的个人色彩”、“过分的张扬自己的个性特征”……这些都严重地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有些家长对青少年疏于德育引导,影响了德
8、育的实效性。首先,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孩了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利有弊。有利的是优越的家庭环境为孩子身体的发育、智力的发展和学习的保障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孩子从小缺乏艰苦奋斗的意志磨炼,在品德知、情、意、行的转化过程中,失去了重要的“实践”桥梁,使品徳形成过程严重受阻。现在青少年表现出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