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835437
大小:7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8
《顾炎武《日知录》词汇学思想浅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仏茨"彳箔乂粵课程论文课程名称:汉语词汇史论文题冃:顾炎武《日知录》词汇学思想浅论学院名称: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字学姓名:郭文磊学号:20120203492014年1月15日顾炎武《日知录》词汇学思想浅论摘要:顾炎武《日知录》是清初杂考丛辨类著作的代表,其中汇聚了很多词汇学思想,如语源学思想、词汇史思想、语义学思想等。本文通过对《日知录》中词汇研究实践,对其体现出的词汇学思想阐述一二。关键字:ri知录语源语义顾炎武的《日知录》是清代初期具有代表性的考辨类著作,内容繁杂。其中包括了很多词汇学理论与实践。本文就其词汇学思想略谈一二。一、语源学思想探索汉语词源从汉代就已经产
2、生,如刘熙的(释名)。从萌芽到成熟经历儿千年丿力史,清代程瑶山、王念孙、章太炎、黄侃等学者进行语源研究实践,语源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当代任继昉、殷寄明、王力等人对汉语语源进行专门研究。任继昉认为,语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指词的语源,一指是词族的语源。词的语源,“是一个词的音义来源、造词理据(音义结合的理由、根拯),即一个具体的词音义最初结合的缘由;若该词为名词,则指其所以得名的由来”。①词族的语源,“在可能的条件卜•,将有着同一咅义来源(包括近源和远源)的所有的词全部系联、汇集在一起,并分成若干个相关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意义层次(即词群),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词族。这
3、整个词族的音义来源,就是词族的语源。”②木文就《日知录》中的词的语源研究情况作如下论述。1.解说词的形成理据巳吴才老《韵补》:“古°已午'之C已'亦谓如C已矣'之C已《汉•律历志》:“振美于辰,已盛于已。”《史记》:“巳者,言阳气之已尽也。”郑玄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明年岁在已。”愚按古人读“已”为“矣”之证不止此。《淮南子》:“斗指已,已则生,已定也。”《说文》:“巳,已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已为蛇,象形「《释名》:“巳,已也。阳%1任继昉.《汉语语源学》(第二版)[M].重庆:重庆出版社,20()4,第1页.%1同上,第2页.气毕
4、布已也。”《诗》:“似续姒祖。”笺云:“似读如C巳午'之C巳'。巳续姒祖者,谓已成其宫庙也。”《五经文字》:“起从长巳之巳「《白虎通》:“太阳见于巳,巳者,物必起。”《晋书•乐志》:“四月之辰谓之巳,巳者,起也,物至此时毕尽而起也。”《诗。江有汜》亦读为“矣”,《释名》:“水决复人为汜,汜,已也。如出有所为,毕已复还而入也。”“以享以祀”亦读为'矣《说文》:“祭无已也。从示,巳声。”《公羊传》何休注:“言祀者,无已长久之辞「《释名》:“商曰祀。祀,已也,新气升,故气已也。”今人以“辰巳”之“巳”读为士音。宋毛晃曰:“阳气升于子,终于巳。巳者,终已也,象阳气既极回复之形
5、。”故又为“终巳”之义。今俗以有钩为“终已”之“已”,无钩为“辰巳”之“巳”,是未知字义也。季春三月,辰为建,巳为除,故用三月上巳拔除不祥。古人谓病愈为已亦此意也。“戊己”之,“己”,篆作己。“辰巳”之“巳”,篆作了,象蛇形隶书则混而相类,止以直笔上缺为“己”,上满为“巳”。(卷三十二《巳》)矫虔《说文》:“矫,从矢,揉箭也。”故有用力之义。《汉书•孝武纪》注引韦昭曰:“称诈为矫,强取为虔。”《周语》注:“以诈用法曰矫陛下贾谊《新书》:“天子卑号称陛下。”蔡邕《独断》:“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于
6、,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义也。”上书亦如之。乃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阁下、执事之属,皆此类也。据此,则陛下犹言执事,後人相沿,遂以为至尊之称。要领《张骞传》:“竟不能得月氏要领。”古人上衣下裳,举裳者执要,举衣者执领。1.声训推求词源声训产生于汉代,刘熙的《释名》是声训的集大成者。顾氏《日知录》中大量运用了声训推求词源。顾氏在木书屮主要以直音方式来推源,如:《广韵》:“姦,古颜切。私也,诈也。亦作那。”今本误“那”作“奸”,非也,奸音干,犯也,《左氏•僖公七年》传曰:“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姦终之。”曰:“子父不奸之谓礼。”一传之中二字各出,而义不同。(卷三十
7、二《奸》)《淮南子•主术训庆“各守其职,不得相奸”,“奸”即为“干”,也就是侵犯之意。再如:《考工记•轮人》注:“郑司农云:掣读为,纷容掣参,之掣。”正义曰:“此盖有文,今检未得。”今按司马相如《上林赋》云:“纷溶忘记前蔘,猗根从风。”字作前,音萧。而上文“既建而迤,崇于轸四尺”注:“郑司农云:迤读为猗移从风之移,”《正义》则曰:“引司马相如《上林赋》。”疏其下句,忘其上句,盖诸儒疏义不出一人之手。(卷二十七《考工记注》)1.转语转语最初产生于汉代,扬雄在《方言》中就意识到词语的语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域的差别而不同。顾氏《口知录》就运用转语的形式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