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开题报告聂淼

论文开题报告聂淼

ID:46811970

大小:7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8

论文开题报告聂淼_第1页
论文开题报告聂淼_第2页
论文开题报告聂淼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文开题报告聂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课题名称乡村民俗礼仪文化之丧葬礼仪文化研究——以织金县牛场镇部分汉族村寨为例学生姓名聂淼学号080407010081指导教师姓名张晓松博士、教授学院:国际旅游文化学院专业:旅游管理级别:2008级开题报告内容要求:1、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2、研究动态、见解3、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4、总体安排、进度计划5、主要参考文献1、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1)民俗礼仪是屮华悠悠五千年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言传身受、表演祭祀缅怀等多种方式来不断地传袭、弘扬着璀璨的屮华文明。其中,丧葬礼仪文化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其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的是一

2、•种什么样的地位,演绎的乂是怎样的一种角色。五千年來的历史变迁、社会更替的进程屮,丧葬礼仪时时存在、从未间断,纵有变更碰撞、承传交融,却终不失为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数千年來的历史进程中,人生人死已然亘古不变,而正是这不变的现象成就了民俗文化的根基。或为追忆故祖、缅怀先亡,或为祈求庇佑、以图安宁,甚或为请神还愿、彰显家风……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村落中,传承保留、演绎着不同的民俗文化礼仪,丧葬礼仪自是源远流长。(3)汉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白汉朝以来,便传承演绎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时至今口,仍不失为华夏文明的代表。几千年来

3、,汉族人民在丧葬礼制方血是这样沿袭发展的?人生无常,面対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家庭背景中因常态终老、天灾疾病、意外凶险事故等逝去的先广,在丧葬礼仪方面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再加上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环境影响,丧葬礼仪文化发展至今,究竟会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常态存在于汉族人民的牛活中?2、研究动态、见解(1)目前国内外存在的关于丧葬礼制礼仪文化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关于少数民族的,而这泱泱大汉民族,在丧葬礼仪文化研究方面,还未冇健全的、系统的研究体系,尤其是深入老少边穷地区的汉族丧葬礼仪文化研究,更是微乎其微,这在传承和保护华夏文化层面上,可以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2

4、)对汉族丧葬礼仪文化的研究,在于发现、理解-其文化内涵,同时去探索丧葬文化在当前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在继续发挥其在汉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I佃思想经过了现代文明洗礼的汉族人民,乂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血对这一礼制的。这些和互之间的联系及依存关系共同展示岀來的表象,人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去接近,从而深入了解认识,进而使之得以传承和弘扬。(3)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对个别村泰的丧葬礼仪文化进行摸索,追索其在漫长历史时期的发展道路、演变过程及方式,通过这样的途径来认识汉族丧葬文化在各个不同地区之间及与其他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礼仪Z间的差异与共同Z处、了解其间可以

5、互融及共通的环节,探索其间存在的微妙关系。(4)汉族丧葬礼仪文化作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千百年来的演变过程中,能留存下來的是不是-其楷华部分,如果不是,那当怎样去唤醒复苏?如若是,乂当怎样去继续承传保护?当今社会发展的大潮,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对任何上古遗存下来的东西都具有强大的冲击力,为此,在丧葬文化的承传方血,怎样去走出一条合理的道路?丧葬礼仪在其演绎的过程中,本多为一些表演、操作性的礼仪,那是否可以把其作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表演展现岀來?対这些问题的探讨,即为木次乡村民俗礼仪文化之丧葬礼仪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3、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通过对织金县牛场镇部分

6、村塞丧葬习俗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其他地区之间想比较,最终寻求丧葬习俗在农村的发展路径,并推论其发展趋势。针对这一民俗文化在不同社会背景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性与共存性,探讨其功能及:其在汉族人民生活中不容忽视也更不可消逝的地位。运用实地走访调查、理论联系实际、推理比较、参照对比的方法,尽可能多地采集硏究范围内所需的相关资料,通过数据分析、逻辑推理得岀结论,概括丧葬礼仪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将要血临的问题,并刈此探索相対合理的发展模式及发展道路,以达到对这一民俗礼仪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弘扬。4、总体安排、进度2011年9月15F1——2011年10H15R,撰写开题报告,并对所

7、涉及理论知识进行资料采集及初步的完善整理。2011年10月15F1——2012年3月15F1,论文正文写作。其间,寒假期间,对论文所涉及资料进行全面的收集和整理,2012年3月份前写出初稿,4月份完成二稿、三稿的修改与完善并进行毕业设计;。2012年新学期开始后,按相关吋间要求进行论文的答辩等事宜。5、主要参考文献[1].文化的认同.胡晓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2].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郑晓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0指导教师意见:签名:年月FI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