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81306
大小:79.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11-27
《生态文明及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生态文明及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探究摘要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新型文明形态,影响着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是可再生、可降解的绿色能源,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重要阵地,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文明的本质决定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回顾了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促进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①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补偿体系;②建立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③繁荣具有创意的森林文化体系;④完善先进实用的林业科技支撑体系;⑤建立科学的林业法规、政策制定与评估体系;⑥强化林业工程建设的管理、监督与参与体系。关键词生态文明;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F3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08)04-0139-04^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 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1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的作用1.1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必须为实现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发挥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这是因为,森林是陆地上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生物量最大、初级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其特殊功能决定了森林在维持生态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中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储库,具有缓解温室效应的功能;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蓄水库,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是阻挡风沙的生态屛障,具有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功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加快林业发展,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1.2林业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必须为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发挥重要作用林业以森林资源为主要经营管理对象,是规模最大的循环经济体。据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显示,中国现有林业用地43亿亩,可利用沙地8亿多亩;全国有木本植物80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2400多种、野生植物30000多种。森林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其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内部物质循环和外部物质能量交换系统,其循环过程为“森林一利用一培育一森林"。在森林资源的利用上,人类完全可以实现对其林木的全树利用和对其多功能、多效益的循环高效利用。因此,大力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 和合理利用,进行多功能、多效益的循环高效利用,可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林产品和生态产品的需求,扩大循环经济规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1.3林业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可降解的绿色能源,必须为显著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到201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要达到3亿t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要达到❷6亿t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5%。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优势。而林木生物质能源是生物质能源的重要构成。我国现有森林资源中,能用于工业能源原料的生物量有3亿多t,可替代❷2亿t标准煤;利用现有林地,还可培育能源林^1333.3万hm2,每年可提供生物柴油500多万t,木质燃料近❷4亿t,折合标准煤约2.7亿t。大力开发研制林业生物质能源,可以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降耗。1.4林业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重要阵地,必须为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发挥重要作用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生态文化是人类实现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生态文化的建设要求人们从精神形态上转变思维方式,在全民全 社会树立生态价值观、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从物质形态上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开发、利用和保护三者统一起来;从制度形态上强化生态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建设,规范、约束人们和社会团体的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本质,而发展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成为中国现代林业建设的三大体系之一。2生态文明对林业发展模式的要求纵观世界林业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森林的原始利用阶段(19世纪70年代之前)、森林的工业利用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和森林的可持续利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的森林利用阶段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不同的社会文明形态。有别于传统的农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的单一目标诉求,生态文明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多重目标,侧重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产业生态化以及代际公平。生态文明的内涵决定了林业必须摆脱单纯追求木材生产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到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多重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即实现林业的可持续经营。林业可持续经营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 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3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3.1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成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林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以全社会共同参与为基础,以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骨干,以生态脆弱区的治理为突破口,强调对现有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通过造林绿化工作,增加了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坚持多林种、多树种、多形式、多层次造林,加快国 土绿化进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实施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加快生态工程和防护林体系建设,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绿化、防沙治沙及黄河中游、珠江流域防护林等十几个林业生态工程项目;林业产业发展迅速,在人造板、家具、造纸等产品上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大国等。3.2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林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长期处于以木材生产利用为主的粗放式经营状态,问题依然突出,与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3.2.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从总量上来看,中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h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量❷9.42m3,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从质量上来看,全国林分的平均蓄积量只有❷84.73m3/hm2,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居世界第84位。林分平均胸径只有❷13.80cm,林木龄组结构不尽合理。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树种结构单一,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比较脆弱。3.2.2林业投资渠道单一 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基本上依赖各级财政的投入,社会化的筹资机制仍未形成,谁受益谁投入的制度未得到落实。1979-2005年林业重点工程总投资1822.48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47&21亿元,所占比例高达81.ll%o虽然政府投资规模巨大,但是距离林业重点工程所需资金依然有一定差距,并且部分资金尚不能及时到位,这严重影响了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和效果。3.2.3森林资源增长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由于我国人均的森林资源不足,我国人均木材、纸制品的消费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7.6%和35.5%,同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要求极为不适应。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木材及以木材为原料的林产品的需求E1益增加。我国目前木材的总需求量为1.5亿m3左右,而每年国内采伐的总量平均为1亿m3左右,需求缺口巨大。这种状况加剧了我国森林资源的危机,使得森立资源增长缓慢;同时,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我国每年外汇进口的木材及木制品支出总额高达100亿美元以上,并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3.2.4林业科技水平低下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比,林业技术水平低,表现在:①科技投入低。林业科技投入的整体水平低,林业科技投 入占国家投入的比重不足1%O②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全国林业系统各类专门人才仅占职工总数的13.6%,远低于其它行业,更低于发达国家同行业30%以上的水平。③科技贡献少。林业科技贡献率仅有27.3%o林业科技发展的滞后难以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应有的技术支持。3.2.5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落后林业生态建设在管理上并不成熟,存在诸多漏洞,具体表现在:①投资前缺乏科学的决策程序;②现行林业工程投资由多个部门管理、彼此协调能力差,工程资金和质量管理发生脱节;③国家投资计划下达晚,投资不能及时到位,挫伤了实施工程的积极性;④地方配套资金部分没有得到充分落实;⑤林业工程建设中积极推行的“报账制”和“监理制”等管理制度,在实施运行中大打折扣,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资金管理“报账制”和质量管理“监理制”。4促进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4.1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补偿体系森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的生态效益无法得以实现,因此森林资源的供给量远远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量,阻碍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则是将森林的生态效益市场化的有益尝试,必将对林业生态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为 此,应该采取以下措施:①完善管理体制,积极试行绿色GDP核算;②完善绿色稅收制;③建立生态补偿转移支付专项基金;④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⑤争取国际补偿。因此,应该积极构建全方位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促进区域间生态环境价值的交易,促进持续发展。4.2建立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除了生态公益林之外,商品林的生态效益也较为明显。由于商品林的经营是在市场经济中进行的,发展商品林可以减轻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资压力,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商品林应该成为中国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市场风险高等因素,商品林的投资环境较为恶劣。所以,改善商品林的投资环境是促进中国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深化产权制度改革;②加强林业基础设施的建设;③完善森林资源流转机制,推进森林资源的有偿转让;④减轻林业的各项税费,加大对林业投资的金融扶持力度。4.3繁荣具有创意的森林文化体系森林文化体系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人与森林之间产生的有关物质或意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是人与森林各种关系的总和。森林文化体系是人们在不断实践中对林业和生态建设认识上的一次升华,是林业发 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和世界林业发展的潮流。关注森林文化,发展森林文化,建设富有创意的先进森林文化体系,是实现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①组织并推动森林文化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②开展生态理念、生态科学知识的普及活动;③推进森林文化的物质载体工程建设;④加强森林文化人才的培养。4.4完善先进实用的林业科技支撑体系为了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全面提高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把科学技术贯穿到林业生态建设的全过程,做到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实施、科学管理和科学验收;要加大对林业科技的投入,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投资中,安排不少于3%比例的科技经费专项用于林业重点建设工程的科技支撑;结合实际需要,围绕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组织各级科研部门进行科技攻关和专项研究,尽快突破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关键技术,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建立健全各级科技推广体系,建立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网络,加强科技推广和服务工作。4.5建立科学的林业法规、政策制定与评估体系为实现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和评价,需建立公共平台的框架,采用公共技术平台与国家重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工作共建的原则,按照工程管理要求,选择省、地区和县,对其建设进程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将技术开发、集成、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制定各种特征信息的采集、处理标准和规范,建立和林业重点省份多级比例尺、分布式数据库的林业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管理网络系统,为国家宏观决策部门和决策层、林业建设者、生产单位、科研部门及公众提供林业生态建设信息服务。4.6强化林业工程建设的管理、监督与参与体系林业生态建设是提供公共物品的社会公益事业,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但是单纯由政府生产公共物品会导致效率低下。因此,林业生态建设应以政府投入为主,但是具体实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因此,在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中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具体措施有:①建立项目可行性研究、评估制度和决策制度;②建立项目业主制,开展招标投标制,引进竞争机制;③完善林业项目咨询市场,逐步推行项目全方位监理制;④形成健全的项目资金管理体系;⑤坚持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⑥建立项目成本管理制度;⑦实行严格的政府采购制度;⑧建立完善的项目监测评价和管理信息系统;⑨加强项目风险管理;⑩建立项目后评价制度。(编辑:李琪) 参考文献(References)[1]吴红雅.发挥现代林业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大众科技报,2007-11-11.[WuHongya.MakeUseofAdvantageofModernForestryandPromote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etion[N].PublicTechnologyNews,2007-11-11.][2]国家林业局.2006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9,123.[NationalForestryBureau.ReportofChina"sForestryDevelopmentin2006[M].Beijing:ChinaForestryPress,2006:19,123.][3]张兰.影响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及对策[J].林业科技,2001,(5):61〜62・[ZhangLan.ElementsandSolutionInfluencingForestryTechnologyUsage[J]・ForestryTechnology,2001,(5):61〜62.][4]程宝栋,宋维明.中国木材产业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53・[ChengBaodong,SongWeiming.SafetyResearchofChina"sWoodIndustry[M].Beijing:ChinaForestryPress,2007・53.][5]蒋敏元.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构想[J].林业科技,2005,(2):74〜81・[JiangMinyuan. NewForestryDevelopmentStrategicConsiderationbasedonEcologiealConstruction[J].ForestryTechnology,2005,(2):74〜81.][1]董晖.中国林业生态工程管理问题探讨[J].绿色中国,2004,(4):36〜40.[DongHui.AdministrationProblemsinChinaForestryEcologicalProject[J]・GreenChina,2004,(4):36〜40.][2]肖兴威.中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04,(3):1〜5.[XiaoXingwei・ComprehensiveMonitoringSystemConstruetionofChinaForestryResourcesandEcologicalCondition[J].ForestryResourcesAdministration,2004,(3):1〜5・][3]彭芳.构建全方位生态补偿机制: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制度诉求[J]•传承,2007,(6):76〜78.[PengFang.ConstructEcologicalCompensationMechanismofAllAspects:AchievingSystemDemandof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West[J]・Inheritance,2007,(6):76〜78.][4]鞠洪波.国家重大林业生态工程监测与评价技术 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1):56〜58.[QuHongbo.MonitoringandEvaluationTechnologyResearchofNationalImportantForestryProject[J]・JournalofNorthwestForestryUniversity,2003,(1),56〜5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