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钟惺文学理论中的“深厚”之风

浅谈钟惺文学理论中的“深厚”之风

ID:46778725

大小:6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7

浅谈钟惺文学理论中的“深厚”之风_第1页
浅谈钟惺文学理论中的“深厚”之风_第2页
浅谈钟惺文学理论中的“深厚”之风_第3页
浅谈钟惺文学理论中的“深厚”之风_第4页
浅谈钟惺文学理论中的“深厚”之风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钟惺文学理论中的“深厚”之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钟惺文学理论中的“深厚”之风晚明时期,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各种思想及思潮涌动,许多流派蜂拥而起,最终竟陵派取代公安派执掌文坛,风靡三十余年。这其中的原因不仅是钟惺、谭元春出色的文学创作,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出了系统的文学理论,这是一个成熟文学团体所必须的。竟陵派是明朝最后一个声势浩大的诗歌流派,在它之前也有诸如前后七子、公安派这样影响深远的诗人群体指引文坛的发展,他们或提倡拟古,或推崇性灵,钟惺清楚的看到他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认识到其中的优点与缺点。之前公安末流因为过度强调不拘格套,出现了俚易、纤陋的弊病,导致文学发展停滞不前。所以钟惺一直在

2、思索如何能在保持“灵”的同时,避免这种情况。终于他提出了“以厚济灵”的理论。钟惺特别强调“厚”对于文学的重要作用,认为“灵”与“厚”是同样重要的。在《与高孩之观察》屮:“诗至于厚而无馀事矣。然从古未有无灵心而能为诗者,厚出于灵,而灵者不即能厚。”[1]表明“厚”的重要程度,钟惺认为“灵”与“厚”应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钱钟书先生就认为钟惺的诗论是以“厚”为诗学,以“灵”为诗心。吴调公先生也认为“竟陵主要旨趣之一,是极力主张'灵'与'厚’相结合。”一、深厚的文学底蕴钟惺对于公安派的纠正仅仅是“厚”的一部分含义,“厚”的内容其实非常丰富,首先从创作主体上说,“

3、厚”要求作家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即博览群书,傅古通今,这是能做出“厚”作品的基本条件。钟惺在这里其实要求多读书,还要在读书的时候揣摩古人的思想,分析创作的特点,这样才会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才能做出冇深度的作甜。否则,只要求表现生活,只写表面的东西而没有深入到精髓部分,一定会流于“肤浅”,经不起推敲,无法成为好作品。钟惺提出了这个理论,同时也身体力行在这样做,《诗归》就是其博•览群书最好的证明。如果没有通读古今,怎能选出好诗作;如果不是认真思索,又怎能评点的深入骨髓;如果不是《诗归》确实是一本好书,世人又怎会“家置一编,奉之如尼丘之删定后世一些人污蔑钟、谭学

4、识浅劣,尤其是钱谦益的攻击言语极为恶劣:“寡陋无稽,错谬叠出,稍知古学者咸能?以攻其短。”[2]但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看出他说钟惺学识浅薄确实存在自己的偏见,不符实际。钟惺的学者特色使其诗歌内涵丰富、艺术高雅毋庸置疑。二、内容与情感的统一其次,从创作过程来看,“厚”要求达到内容丰富与情感深厚的统一,诗文的内容要求充实、深刻,不能流于表面与肤浅,要透过事实抓住本质。在情感方面,要把深厚的感情孕育其中,不能就事论事,要达到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热情,做到以情感人。把内容与情感完美结合进行创作,这种要求的确很高,但是钟惺认为有人能够做到,杜甫就是其屮的杰出代表。在《

5、唐诗归》的盛唐部分,杜甫一人占了六卷,他的诗歌以316首高居第一位,而初唐五卷所有诗人的总和也就是337首,可见钟惺对杜甫的重视程度。钟惺认为杜甫的诗歌就完全达到了这一点,即选择了有意义、有深度的主题,并且还能用深厚、丰富的感情把诗作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理的统一,可以称得上“厚”。钟惺说杜甫的诗:“读老杜诗,有进去不得时,有出去不得时。诸体有之,一篇有之,一句有之。读初唐无言古,须办全付精神而诸体分应之。读老杜诗,须办全付精神而诸家分应之。观我所用精神之多少、分合,便可定古人厚薄、偏全从这段话可以知道,钟惺认为杜甫诗歌极为“厚”、“全”,他评杜甫的《舍弟占归

6、草堂检校聊示此诗庆“只觉其真,不觉其俚口碎,由其笔老气厚故也[3]评价《桃竹杖引赠章留后》:“调奇,法奇,语奇。而无泼撒之病,由其气奥故也。”[4]评价《前出塞九“真志,真勇!亦复厚。”:5]三、借鉴儒家传统思想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钟惺倡导诗作在表达方法上也应该借鉴儒家“温柔敦厚”的思想,具休來说就是在文学中采用婉约的手法來表现观点,避免使用特别激烈的笔调。在《陪郎草序》中钟惺表示:“夫诗,以静好柔厚为教者也。”[6]指的就是用委婉含蓄的创作方法,其实这在古代诗歌中极为常见,人们所熟知的婉约一派如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等人都在这方面具有很强的功力。钟

7、惺强调“厚”的这一特点,其实也是他学者特色的一个表现,只有熟读古书、精研其中的人才能明白儒家思想对于文学的深度渗透,也才知道他要求达到“厚”所必须具备的深厚底蕴。所以“厚”的文学作品在语言上比不“厚”的作品委婉含蓄,但是在感情上却更加强烈。比如曹植的名篇《赠白马王彪》与《圣皇篇》,两篇都是在写曹植受到迫害Z后的忧虑,前者的抒发较为直接,而后者较为含蓄,所以钟惺认为《圣皇篇》更胜一筹:“此与《赠白马王彪》同一音旨,而深婉柔厚过之。”[7]又如钟惺评价刘长卿的《酬屈突陕庆“调悲而气不露,所以可贵。”[8]指他作文注重委婉含蓄,虽然并没有点透气氛,但是全诗的基调

8、已经表明了一切,因此十分可贵。钟惺提出并重视“厚”与其重视个人情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