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77660
大小:6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7
《浅谈门诊病人突发意外救治预案的持续改进及效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门诊病人突发意外救治预案的持续改进及效果【摘要】目的:通过对门诊病人突发意外救治预案的持续改进,提高门诊医护人员的现场筛查及急救能力,做好门诊病人的抢救工作。方法:减少病人等候时间,营造良好环境,减少不良刺激;加强急救物品管理,强化人员培训,提高“团队作战”能力。结果:近3年我院门诊病人突发意外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门诊病人突发意外救治预案的持续改进,提高了门诊医疗护理质量,确保了门诊病人的安全。【关键词】门诊;突发意外预案【中图分类号】R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8—0082—02门诊是医院的窗口,就诊病人多,流动性大。许多病情危重
2、的病人,由于对自身疾病的不了解,或对医院流程不熟悉,往往夹杂在人量的普通病人Z中,经历挂号、候诊、候检,少则一二十分钟,多则几小时的等候才能见到医生得到救治。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因体力不支或病情突变发生意外。如何让这类病人在门诊得到妥善的救治,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我院于2010年1月对门诊原冇救治预案进行了持续改进,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H门诊量达2000~2500人次,原有导诊护士9人,设预诊及咨询点6个。门诊病人突发意外,由门诊部急救小组负责救治。2方法2.1存在问题我们通过自查分析2008-2010年资料和现场查看,发现随门诊量的逐年增长,原冇预
3、案存在以下问题:①个别诊断室等候时间长;②分诊咨询点少,导诊人员不足;③候诊环境欠佳,特别是夏季,候诊区温度高,易诱发病情突变。④门诊急救用物准备不够,仅个别科室有急救箱或急救车。⑤门诊医护人员急救协作性差。2.2持续改进举措2.2.1减少病人等候时间如何缩短门诊病人等候时间,使其减少等候过程中的意外发生,我们进行了如下改进。2.2.1.1增加诊断室和出诊医生。对门诊病人多的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五官科、消化内科、中医科分别增加专科门诊诊断室,增派专科医生出诊,使病人能尽快得到诊疗,减少因等候过程过长,病人焦躁不安而发生病情变化的可能。2.2.1.2增设导诊岗位。分诊咨询
4、是门诊服务流程的第一个环节。我们新增10名责任心强,熟悉医院流程的退休护士或工人担任导诊员,分别在挂号室、药房、检验科、B超室及心内科等病人较多的诊断室增设导诊岗9个,加强了关键地点的分诊咨询,引导病人挂号,选择最优流程就诊,减少不必要的等候,避免因体力不支诱发各种急症。2.2.1.3重视门诊开诊前的风险。门诊开诊前是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高发时段,常有高危病人发生晕厥,阿斯综合症等。因此,我们预检台分诊护士由原來2人增加到3人,且提前30分钟上班,对门诊病人进行分诊指导,引导挂号,筛查高危病人,给予及时救治。2.2.2营造良好环境,减少不良刺激炎热夏季,因气温高,汗液挥发快,导致体液
5、流失,机体内环境紊乱,血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而且基础代谢率增高,机体耗氧量增加,患者情绪烦躁。声音嘈杂、拥挤、通风不良及空气混浊是导致患者发生VVS(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重要诱因。根据经验观察,在7、8月份上午8〜11点,就诊患者多,特别易突发晕厥、心肌梗死等疾病。我们在各候诊区及过道,新增空调2台,饮水机4台,要求各诊区护士要及时开放空调、风扇、配备充足的饮水及水杯,保持空气流通,重点关注心内、检验、B超候诊区的高危病人,一旦发生心悸,头晕等不适,立即测量脉搏、血压、心率或急查心电图,口服糖水,就地展开急救。2.2.3加强急救物品管理,保证随时备用我们要求门诊各科均配备急救设施,
6、在各楼层重要部门如注射室、放射科、妇产科、检验科、五官科、消化科、口腔科、内镜室、手术室配置抢救车,病人较多部门如门诊办公室、心电图室、B超室、外科、儿科增加抢救箱,车箱结合,班班交接;每个点氧气枕山1个增至2个,同时将各楼层急救车、箱分布情况,责任人,联系电话公布于众,便于紧急情况时随处可取,为抢救节约时间。2.2.4强化人员培训,提高“团队作战”能力门诊导诊与病人零距离接触,最可能发现高危病人,提高护丄的筛查抢救能力则显得异常重要。我们从三方面进行培训:2.2.4.1加强急救技能训练。我们制定了常见疾病的抢救预案及流程图,组织全体人员(包括门诊工人)学习并现场演练、考核,人人掌
7、握,人人过关。2.2.4.2强化急救理念,树立“团队作战”的意识。据统计,病人突发意外的地点多为过道、电梯边、厕所等,一旦发生意外,I韦I观者多,现场拥挤,光线较暗,这对施救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施救者也容易产生紧张心理。我们要求护士发现突发急症的病人,耍严格履行“首诊负责制”,立即施救的同时大声呼救,不能等待医生到场才处置,更不能离开现场去找医生;同楼层其他医护人员则要立即协助抢救。在现场形成“急救团队”,一人总指挥,将人员分为几个小组;一组执行医嘱,一组监测生命体征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