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大跨越输电塔的抗风研究

瓯江大跨越输电塔的抗风研究

ID:46776248

大小:6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7

瓯江大跨越输电塔的抗风研究_第1页
瓯江大跨越输电塔的抗风研究_第2页
瓯江大跨越输电塔的抗风研究_第3页
瓯江大跨越输电塔的抗风研究_第4页
瓯江大跨越输电塔的抗风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瓯江大跨越输电塔的抗风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瓯江大跨越输电塔的抗风研究摘耍:人跨越输电塔是一种柔性结构,风荷载是其设计的主耍控制荷载,超高输电铁塔的风效应十分复杂,目前对于此类结构往往通过气弹模型风洞实验來完成。500kV乐清一温东输电线路瓯江大跨越高塔处于强台风经常袭击的温州瓯江边,为了确定跨越塔的设计风荷载和风振特性,保证其的安全、可靠和经济性,对该跨越高塔结构进行气弹模型的风洞试验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从项目需求背景、设计原则与思路、技术要点和应用效果等几个方面,来验证研究瓯江大跨越输电塔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关键词:瓯江大跨越输电塔风洞抗风屮图分类号:[TU

2、279.7+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引言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电力能源供求矛盾将H趋尖锐。因此,建设坚强可靠的电网将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电力输电线路工程中,跨越江河、山谷等自然屏障的线路,往往要采用高耸跨越钢管塔来实现,所以大跨越输电钢管塔往往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人跨越输电钢管塔往往具有高度大、荷载重、自振频率低等特点,是一种风敏感的柔性结构,风荷载是铁塔设计的主要控制荷载,特别是在强台风地区,大风暴对结构的不利影响以及由于风速脉动而产生的风振效应显得尤为突出。输电钢管塔风荷载的确定在

3、设计上体现为风振系数的确定,因此风振系数是一个关键的数据。而对于大跨越钢管塔的风振响应问题,日前还没有一套成熟通用的理论,体现在工程设计中便是缺乏在理论上相对准确、在使用上较为简便的规范来指导实际的设计工作,我国规范只给出高层和高耸结构相应的风振系数计算公式,这就使得设计人员在输电高塔风振系数的取值上往往存在相当大的经验性和盲目性。为了保证结构的安全,设计时往往考虑了较多的人为的增大因素,致使风振系数的取值数值较大,但缺乏科学依据。因此有必要通过风洞试验来确定大跨越高塔的风荷载特性。2塔线体系模型设计本文大跨越输电

4、塔线体系风洞试验模型为气动弹性模型,主要研究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和风振响应%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在脉动风荷载作用下振动方程可一般性地表述[M]{X}+[C]{X}+[K]{X}二{F((t,x,x,x)}(1)式中:[M],[C],[K]分别为体系的质量、阻尼、刚度矩阵;{x},{x},(x)分别为体系加速度、速度、位移响应向量;[M]{X},[C]{X}和[K]{X}分别对应于体系惯性力、阻尼力以及弹性力;{F((t,x,x,x)}为作用在体系上的水平荷载,包括气动力及由于结构运动而产生的自激力%对于实际结构体系,作

5、用于其上的气动力与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及其体型等因素有关,自激力则与结构体系在风作用下的运动有关。导线的自振频率主要山导线的垂跨比确定,因此通过控制导线的垂跨比來满足导线的动力特性相似条件,同时也要满足导线的外形、质量等相似条件。气动弹性模型法通过试验模型直接模拟式(1),因而试验中除了要求风场相似和模型气动外形的几何相似外,还要求模型与原型间的5个无量纲相似判据相等,分别是弹性参数、惯性参数、阻尼参数、重力参数和雷诺数。要同时、全面地反映风场和结构两个方面的相似要求通常十分困难。因此,在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模型试

6、验中,需要根据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具体的试验条件,忽略一些次要因索,在模型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①模型几何相似比S1选取取决于原形结构高度、试验段截面尺寸和模拟紊流边界层风场尺寸的要求;②模型材料的弹性模量可根据弹性相似条件来确定,但耍按照相似比实现弹性模量的相似是不可能的,由丁弹性模量总是出现在结构刚度表达式中,故可将弹性参数相似转化为刚度相似;Renolds数和Froude数是相互矛盾的,根据风洞试验结果和现场实测结果的对比研究表明,在模拟的大气边界层风场中,在表面光滑的模型上测得的脉动压力功率谱和实测结

7、果很接近,即在一左紊流度的模拟大气边界层风场中,在具有较低雷诺数的模型上测量得到的动态气动力结果在工程精度范围内可以用于对实际结构的分析,对于输电塔线体系,塔架构件为角钢组合断面,而导线应主要考虑重力参数影响,因此本试验模型设计确保Renolds数,忽略Froude数;④瓯江大跨越输电塔的每一个构件都是复朵的组合构件,因此模型很难完全由实际结构按比例制作,另一方面,完全按照结构儿何相似比制作的模型也很难满足刚度相似条件,乂由于实际塔架结构中间设有封闭圆型电梯井道,刚好为设计模型的刚度分离提供了条件,故本试验模型设计

8、采取了外形、质量以及刚度相分离的处理方法。3测点布置及试验工况3.1模型测点布置试验中,信号测量采用了2个高灵敏度压电陶瓷加速度传感器和6个激光位移计,共计8个测点,其屮测点1,2为加速度传感器,布置在塔顶,分别测量塔顶处X向及Y向的加速度;测点站8为位移计,分别布置在塔顶、塔高1683mm处和绝缘子上,每处布置两个,分别测量X向及Y向的位移(X向为塔线平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