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48712
大小:6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7
《浅谈低压配电智能化网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低压配电智能化网络浅谈低压配电智能化网络【摘要】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对配电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智能化配电网络的需求越来越广泛,智能化配电系统将强电信息采集、控制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为电力系统发展带来了卓越的成效。【关键词】低压配电智能化中图分类号:TN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引言:随着电力负荷,尤其是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负荷的增加,对供电质量的耍求也日益提高,其中,供电质量的提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叮靠性、连续性、易操作性、减少维护费用和合理使用能源等。基于以上要求,智能化低压配电网络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应用。
2、2、网络构成:传统的低压配电网络以人工操作为主,是通过对由断路器、接触器、熔断器、继电器、互感器以及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电能表等组合成的低压开关控制柜进行操作来实现配电的控制、保护、监视等功能。这种控制方式具有延时性,误操作性等缺点,不能及时的发现故障点并准确处理,对现场的要求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比之下,智能化的配电网络具有它突出的优越性。智能化配电网络是以断路器、接触器、继电器作为基础原件,通过智能电力仪表、现场及后台监视器件、通信网络等,实现对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频率等参数的实时监测,监控电气设备的运行状
3、态,提供故障点的信息,对电器的动作进行控制,并对智能模块的参数设置进行调整和设立,由此完成遥测、遥信、遥控、遥调的功能。3、智能化低压配电系统工作原理:在配电装置的现场设有智能装置,该智能装置可以对低压开关的开关量、模拟量进行采集,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数据采集前端机,监控主机通过通信及数据采集前端机获得来自现场智能装置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并下达控制命令,该命令rti现场只能装置和监控智能装置来执行,监控主机同时可完成模拟量监视,生成报表,曲线分析,系统管理等功能。4、特点:(1)可靠性高智能化的配电系统可以
4、提高供电的可靠性,保证供电质量。通过对数据实吋的监控和采集,及时发现故障,及时处理。由于采用大量处理器和数模转换芯片等智能装置,系统精度提高,误判断和误操作大大降低。(2)功能多样化智能配电系统可以实现远程数据采集及控制等功能,由于该系统可以采用总线方式对数据进行传输,每个模块有单独的地址,在监控主机的屏幕上完成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通信、控制等功能,用户还可以根据需要对系统进行功能扩展。(3)节能智能低压配电系统的监控主机可以反映各个馈电回路的运行状况,通过对各种电流、电压、功率、电量的测量和数据采集,实吋记录电能参数,实现对系统的
5、负荷分析。通过生成的电能数据报表,用户可以有效地管理负荷,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4)节约人力成本传统的配电系统对数据的采集需要电力管理者对现场进行人工抄表、昼夜定吋巡视,出现故障需要现场处理,智能低压配电系统可以实现无人值守,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5、应用:随着城镇发展进程的加快,轨道交通,工厂校区,人文广场等项目逐渐增多,智能化配电网络在这些项目的建设和最终的投放使用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地铁项冃中,对供电的连续及可靠性要求高,需要根据不同的负荷等级进行遥信、遥测、遥控等。对低压400V进线需要实现遥测、遥控、遥信,而对于消防负荷
6、,三级负荷则需要遥测、遥信。智能化配电系统体现了其多样化便捷的特性。工厂校区项目,此类项目的占地比较广阔,线路敷设和系统维护都具有一定的困难,导致配电管理效率低下,采用智能化网络,只需要一个监控中心,值班人员便可以准确知道故障点位置,对疑难故障可以及时到现场进行排除。降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效率。在广场项目中,室外配电柜需要封闭结构,以防外界人员接触,这就要求异地进行监测和控制,利用总线制的智能化配电网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总线制可以准确的传送所测数据,同时可以减少线路敷设,为施工及用电安全可靠提供了保障。6、总结:智能化低压配电网络给
7、我们的日常用电可靠性提供了极大的保障,随着系统的集成化发展,所需要的元件数量,敷设线缆在不断的减少,所实现的功能更为人性化,给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目前,很多厂商也在大力发展推广智能化开关和成套的系统,针对不同的项冃,会有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智能化将成为配电系统的先驱。【参考文献】[1]何瑞华•低压电器系统集成总体解决方案关键技术探讨[J]•低压屯器,2009(1):1-5[2]朱允生•智能化低压配电系统的应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17):142.[3]张东.智能化低压配电系统组成原理及典型应用[J]・电器工业,
8、2010(9).[4]夏继强•现场总线工业控制网络技术[M]•北京:北京航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