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浅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ID:46746168

大小:74.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_第1页
浅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_第2页
浅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_第3页
浅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_第4页
浅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摘要:黄金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金矿的寻找。该金矿床是火山沉积改造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经地表氧化淋滤后富集而形成的有工业价值的金矿床。文章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以金矿床地质勘查成果资料为依据,对矿区地层、地质构造、岩浆岩、矿体矿化及蚀变特征、热液蚀变等进行了论述,分析矿床成因,总结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指出找矿方向,冇助于今后地质勘查工作部署以及找矿与勘查研究并实现找矿突破。关键词: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地质背景;矿床成因;找矿标志中图分类号:0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区域成矿地质背景金矿区位于台地一

2、一斜坡环境。中泥盆纪属台地相碳酸盐建造;晚泥盆纪属台沟相的硅质岩、泥岩建造;早石炭纪一早二叠纪属台地相碳酸盐建造;晚二叠纪台沟(或台盆)相的海底火山作用使台地边缘开始活化;早三叠纪浅海陆棚相火山碎屑岩、碎屑岩夹碳酸盐建造;中二叠纪该区处于快速沉降阶段,表现在地层建造上则是形成了厚度巨大的斜坡相砂、泥质复理石建造。中三叠纪晚期一一晚三叠纪早期印支第二幕的造山运动使该区隆起成陆。二、矿床地质特征1地层该矿区主耍由一近东西向背斜组成,出露有上二叠统玄武岩组(P2B),那梭组(P2n)、者浪组(P2z),下三叠统罗楼组(T11)、龙丈组(TITn)、屮三叠统板纳组(

3、T2b)地层。1.1±二叠统(P2)玄武岩组(PP2):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划分为两个岩性段(PB21)和(P3221)o那梭组(P2n):呈带状环绕玄武岩组(P2P)分布,是组成背斜的地层之一。以出现薄层泥岩为标志来划分为二个岩性段:一段(P2nl):金矿区岩性简单,以灰岩为主,夹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砂岩。由于原生沉积和受后期构造挤压的影响厚度变化明显。底部岩层中含硅质细砾石。岩层有不均匀的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以及毒砂化。岩石光谱分析成果显示,金丰度值达46.01X10-9,是该区背景值的13倍,是矿区主要的含矿层。二段(P2n2):以薄层状凝灰岩为主,夹

4、灰、深灰色薄层状泥岩、凝灰质泥岩。厚度变化明显。者浪组(P2z):分布在那梭组(P2n)外侧,亦是组成背斜的地层Z-,岩性简单,上部为灰、灰绿色薄一中层状夹厚层状泥岩;下部以灰、灰绿色薄层水平条纹条带状泥岩为主,夹灰白、紫红色条纹状凝灰岩。1.2屮三叠统板纳组(T2b)出露一段(T2bl)o灰一灰绿色、风化后显紫红色中一厚层状粉砂质泥岩,夹同色细一中粒岩屑右英砂岩、岩屑石英杂砂岩和细粒含长石英杂砂UUA-XO1.3下三叠统(T1)出露罗楼组(Til):岩性以灰、深灰色薄层状泥岩为主,下部夹同色薄层状具水平层纹粉砂岩。龙丈组(Tlln):龙丈组:岩性以灰色,风

5、化后灰白色薄层一页片状泥岩、钙质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深灰、灰黑色薄层状泥质灰岩透镜体。本区域的上二叠统一一中三叠统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及变化,反映了该区由晚二叠世!——中三叠世间由台盆或台沟环境向浅海陆棚到大陆斜坡的变化过程,也说明了本区域经长时间的、大范围的基性岩浆的多次喷发和侵入活动,所造成的热异常及气液活动,为金的改造、迁移、富集起着十分重耍的作用,这与矿区的蚀变矿化多期性及叠加性是相符的。2地质构造2.1褶皱褶皱主要为背斜。呈近东西走向,东西长约5-7km,南北宽约2.5km,具短轴褶皱特点。核部地层为上二叠统玄武岩组(PB2),两翼由上二叠统那梭

6、组(P2n)、者浪组(P2z),下三叠统罗楼组(T11)、龙丈组(Tlln)以及中三叠统板纳组(T2b)组成。背斜轴部岩层产状平缓,倾角在5〜20。间,北翼产状岩层倾角较陡,一般在45〜70。间,局部地区可能由于后期构造挤压的影响局部岩层倾角达到80〜85°;南翼岩层倾角在36〜46°间,褶皱轴面向南倾,具歪斜背斜特征,褶皱枢纽向东和向西倾伏。受褶皱挤压和同期断裂和期后断裂的影响,岩层有不均匀的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等蚀变,在以西的背斜倾没端蚀变岩层厚度增大。2.2断裂矿区发育三组断裂:(1)东西向断裂:褶皱期同期断裂。呈近东西向展布于背斜核部,矿区内长约6

7、km,两端延出区外。后期断裂将其切割为数段。沿断裂发育断裂破碎带,破碎带宽50〜60m,最宽处可达80〜90m。破碎带以玄武岩角砾为主,另有凝灰岩、泥岩角砾,角砾问有泥质填充。(2)北西向断裂:褶皱期后期断裂。断裂走向北西,长700〜2000m,断裂破碎带不发育,呈向东突出的弧形,断面向西倾,倾角60〜70。,上盘地层向下错动,具正断层性质。其中,受后期构造挤压影响具压性构造面特征的压性断裂,上盘岩层上冲具逆冲断层性质;在同向断裂间岩层硅化强烈,石英脉发育,石英脉倾向以南东为主,显然是后期热液沿压性断裂下盘岩层密集的羽状裂隙侵入所致,因而导致岩层强烈的硅化、

8、黄铁矿化和毒砂化,具控矿构造特征。该组断裂由西向东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