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45380
大小:73.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课堂教学屮的徳育,就是要将徳育&lclquo;寓于ferdquo;“融入”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教师是关键。教师不仅耍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价值观,确立“每节课都是德育阵地”的意识,述要研究课堂教学中德育的切入点、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形态、研究渗透在教学中的道德影响.而且,教师要注重自我人格修养。强化人格魅力,在口常课堂教学中发挥道徳表率作用。徳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徳育也是当前课改的重要指导思想。止如赫尔巴特所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
2、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口的。学校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课堂上,这为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提供了时间保证;另一方面,各学科都有丰富的德育内容,这为课堂教学中的徳育提供了素材支撑。渗透在课堂教学屮的徳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为学生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rsquo
3、;的效果。为此,我们应重视课堂教学小的德育研究。•、课堂教学中德育应坚持的原则课堂教学中的徳育,就是要将徳育“寓于”“融入”教学活动。这种徳育有别于纯粹的徳育课和徳育主题活动,必须遵循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木耍求,坚持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一)坚持方向性与科学性有机结合的原则课堂教学中的徳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要给受教育者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徳规范,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积极的行为;要将道徳教冇与国情、社情和学情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领悟和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耍面向全体学生,全
4、而提高学生素质;述要重视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还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述是德育活动,观点与方法都应当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事例和数据要真实可靠,规律和原理要提示事物的木质,说理要实事求是、合乎逻辑、贴切自然,不牵强附会、不生搬皱套、不随意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只有坚持方向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结合,才具有说服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二)坚持体现学科特点、贴近教材的原则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内容小,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融注于知识载体Z中,贯穿在整个教
5、学活动里。德育和智育水乳交融,有机联系,徳育便可知可感,有血有肉,便会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不同学科渗透徳育有其共性:都以知识为载体,寓徳育于知识学习和训练过程中。但由于屮学各门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不同,教学方式方法也存在差异,I大I此不同的学科教学渗透徳育也就有自身特点。这要求我们根据学科个性,发挥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次,准确发掘教材内蕴的德育因素,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讲究渗透艺术,使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耍贴近教材。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课堂上的德育应依据教材
6、内容去进行,绝不能牵强附会,“为德育而德育”o教师应切实使学科德育与知识教学、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而不能使之成为“两张皮”o(三)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课堂教学屮的德育渗透,要从实际岀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学小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个性斧异,确定渗透内容的重点、深度、广度,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面对个性各异的学生,教师要I大I人而异,区别对待,加强教育的针对性。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那些意义重人、说服力和感染力强、具有吋代气息
7、、学生普遍关心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渗透的切入点;要正面引导、透彻说理、因势利导,避免盲目性;要把明理、激情、导行结合起來,创造条件,指导学生把所领悟的观点、方法变为实际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二、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操作方法德育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游离于教学活动Z外的独立环节。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方法是实现课堂教育目的、完成德育任务、师生间和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1)创设教学和长的和谐课堂课堂应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学生作为发展屮的人,是不成熟的社会成员,有接受引导的必要。教师既不能强行灌输、机械训练,也不能价
8、值中立、崇尚道徳相对主义,而要在尊重学生与积极引导上寻找结合点。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徳育指导。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