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44702
大小:79.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NGO资源汲取能力的强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NG0资源汲取能力的强化(作者:周艳玲姜继为发表时间:2014年“月)论文关键词:NGO;资源匮乏;汲取能力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和社会都发生了转型,各种非政府组织(NGO)的意义日益凸现。但是,比起国家和社会的需要,NGO的功能尚发挥得不够,有很多任务尚无法担当。造成这种困局的主要原因是NGO拥有的资源相对匮乏,能力也较为薄弱,因此,要充分发挥NGO的功能,首要的问题是强化它们的资源汲取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和社会都发生了转型,各种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下文简称NGO)的
2、意义日益凸现。但是,比起国家和社会的需要,NGO的功能尚发挥得不够,有很多任务尚无法担当。造成这种困局的原因是什么?有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了NGO缺乏资金的问题,如王名的《中国社团改革》,李珍刚、王三秀的《论非营利组织的筹资策略》,陈凡的《筹资方式多样化:非营利组织的生存之道》,侯江红、王红晓的《论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筹资举措》等论著都对NGO吸纳资金问题都作了较好的研究。本文在吸收这些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把视野扩大一步,提岀了NGO“资源”短缺问题。我们认为,造成NGO发展困局的主要原因是NGO拥有的资源相对匮乏,能力也较为薄弱。因此,要充分
3、发挥NGO的功能,首要的问题是强化它们的资源汲取能力。一、NGO汲取资源的类别与对象NGO要担负的任务十分繁多,需要汲取各种资源。要而言之,其需要的资源主要有如下几类:《人力资源。人是各类NGO的基本组成要素,也是其开展活动的基本动力和手段,事关NGO的维系和壮大。很多NGO对人还有一定的质量要求,如需要人能说会道,善于宣传和鼓动;长于策划,有较好的创新和预见能力;组织、管理才干出众,能把不相干的人群整合为集体等。而那些从事教育、医疗、扶贫、环保等事业的NGO,格外渴求具备相应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但是,不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看,NGO
4、人才短缺的问题都较为严重:又由于NGO使用人力往往是无偿的,活动多在弱势群体和偏远地方展开,更使此种困难雪上加霜。2财力和物力。NGO维持、发展需要财力和物力。开展活动更需要财力和物力。没有充足的资金或物资,扶贫济困、环境保护、义务教育等都无从谈起。尤其是NGO活动向纵深发展,日益专业化、技术化,对设备、资金的依赖更加严重。此外,即使NGO组织的成员可以一时一地地无私奉献,但为长期维持成员的热情和稳定,最好还是适度付酬,这也必将带来财务压力。3知名度、社会信任与关心同情。在我国,知名度最高、社会信任度最大的组织大多是“国有组织”,如党
5、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而NGO基本不在此列。即便那些从属于政府的行业协会、基金会等,其知名度、社会信任度也无法和政府性组织相提并论,而那些纯粹发自民间的NGO就更默默无闻了。因此,这些组织的无形资产——合法性、权威性、知名度等都比较低。社会对其了解少、依赖少、信任也较少,甚至不少人对它们还抱有疑虑甚至轻视的态度。这对NGO走进人群、影响人群、宣传自己、发展组织和开展活动都甚为不利。4法律和政策。NGO在当代已经成为独立于政府、赢利性组织外的第三大社会组织,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但它们在制度、法律和政策上的地位还不够明确。确定它们权利、
6、权力、义务、活动方式等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尤其是微观层面的法律和政策空白较多,如它们上街宣传是否需要申报,开展募捐是否要审批等,并没有明确规定,由此便造成了它们遇到障碍时不好解决,自己开展活动时底气不足。因此,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成丁当务之急。5组织网络和动员与传播的渠道。组织的能力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的大小,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其网络覆盖面的大小。组织绝对规模大不等于网络覆盖面大,只有组织的覆盖面也大时,组织对社会的影响力才真正较大。组织拥有的动员、宣传渠道的多寡制约着组织的能量和影响力,因此也具有重要意义。当组织有广阔、通畅
7、的渠道来动员和宣传时,它才能成为重要的社会存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目前NGO多是单一性组织,相互关系相对松散,没有形成组织网络;其自身拥有的动员和宣传手段也相对较少,难以动用社会现有的动员和宣传渠道,传播不易,扩散困难,使其发展受到很大制约。NGO需要的资源在哪里呢?在各种社会主体中,包括广大民众、企事业单位、各级权力机构和新闻媒体等,它们是NGO汲取资源的主要对象。因此,NGO的“开源”就是贏得它们的支持,强化对它们的适应力和影响力。二、约束NGO汲取资源能力的原因NGO汲取资源的困境有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从外因上看
8、。处于转型期的我国一方面经济在腾飞,另一方面社会财富的分配机制尚不健全,大量社会主体自身经济状况不佳、富裕程度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传统的思维是政社对应,自己直接管理和服务社会,利用和资助第三部门的情况较少,不成习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