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37558
大小:6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书法线条美的构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书法线条美的构成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吴歧范书法之美,是无声而具有音乐的和谐,无色而具有画的灿烂。艺术是百花之园,对于花的形体、颜色、香味,不管它是什么样,不同人有不同人的看法和感受,有人爱这,有人爱那。爱梅花的说它铁骨精神,香自苦寒;爱石榴花的说它热情愉友,火烈浓艳;爱荷花的说它洁清不骄,香远益清;爱兰花的说它清秀寂闲,馨馥幽静;还有山涧路边的野草花,虽少有人留意,却别有一种美,书法作晶也是如此。书法是由线条组成的,在竹木简、纸帛上留下线条墨痕的工具,是毛笔。它由动物毛制作,柔软而富有弹性,有吸墨多和吐墨自由的特色,东汉的蔡邕在《九势》中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正因为毛
2、笔是软的,才能写出抑扬顿挫、变化莫测的线条来。当我们在观赏吴昌硕、沙孟海的书作时,感到雄古茂密、傲岸磅礴、苍劲奔放的阳刚之美,有“飞湍瀑流争喧逐,水崖转石万壑雷”之感。怀素、张旭的狂草,令观赏者似乎进入了一个放浪纵恣,飘逸旷达的境界,心神随之飘然宕逸,如“口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迥”。观赏赵孟頫的书法,就会联想到一种柔美、秀逸、浸满富贵之气,正如古时绮靡浮华的宫体诗:“梦笑开娇丿裔,眠鬟压落花,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目睹沈尹默的书作,能品出清淡潇远之味,遒媚、飘逸、秀润、劲健,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安谧恬然之感。于右任的书作,那种放逸纵恣、似惊蛇入草,爽朗洒脱中有
3、强悍奇崛的性格,壮士曲臂回腕之雄健,沉着痛快,有力透纸背之感,笔下着力于尽兴、挥洒,放得开,收得住,显出一种“是气势磅礴,凛冽万古存”的奇伟感。沈鹏的作品,雄深博大,洒脱奔放,且奇而不怪,有清气袭人之感,如同“林间松韵,石上泉声”之妙。从古人对笔法技巧的日趋注意,乃至呕心沥血,我们发现了书法中对线条地位的重视与日俱增。有了理论上的中、侧、藏、露诸锋之争与方折圆转之类的区别,书法的笔法体系才赖此成立,书法的线条美才赖此得现。对书法线条美的把握重点在三个方面:线条的力量感,线条的立体感,线条的节奏感。缺乏这三者中的任何一者,线条的完美性格即会遭到损害。一、书法的力量感大家可能都知道这
4、样一个故事:“羲之为会稽,子敬七八岁学书,羲之从后掣其笔而不脱,叹曰:'此儿书,会当有大名。”在这个故事中,似乎可以确定这样一个定式:作品线条的力二握笔时所用的力,但是,如果我们细思之,则会发现问题:若按此说,那么写字最好的该是打铁匠!其实,书法力量感的真正含义是一种技巧性的含义,即质的含义,而不是比重即量的含义,我们在写字时每讲究笔力,这个力已包括了从人的发力到手指(经过肋,腕,指)在到笔杆在下注到笔毫,是一个力的传导过程,而不是呈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传导环节都又能由于技术上的不足而使笔力在前半段遭到失败,因此,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力,而在于力的运动过程,力在每个环节之中
5、的关系处理。而从笔杆下注到笔毫的力的传导,在第二个过程中便开始它的呈现,笔毫的运行与动作,笔锋的走向,墨的枯湿处理,笔毛与纸面的摩擦力的大小形状,这些便是笔力展示的根本魅力。书法家卫夫人的笔阵图有云:“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王羲之的《笔书论》则云:“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从这些理论中,可以看到古代大师对“力”的赞颂。线条的力感美有三个主要的表现特征:1、逆锋入笔,正则反之。线条中如果有“逆”的追求,则其力度与厚度明显增强,沉着雄浑,不可仿佛。无论形状的是粗是细,墨的是枯是湿,顺势飘忽,粗者亦疲软,逆势涩行,随细亦劲健。学书法在练点画
6、时,“欲横先竖,欲竖先横”的口诀是人人都会背诵的。这就有如射箭弯弓,弓不弯则箭发无力,弯弓即是“逆”,箭发即是“力”的呈现。2、蓄力待势,实者虚之。蓄是力感构成的潜在技巧。蓄,不仅仅是指线条的收尾而言。栉冃孤露、剑拔弩张的力虽然也能给人强烈的感觉,但那是一种聊无含蓄、一览无遗的效果。“蓄”的目的是在于使力深藏起来,造成一种内在的筋力。当我们看颜真卿的楷书,并指他的线条为“筋”时,也就指其力度内蓄的美。蓄是“蓄势”。短跑时冲刺前的缓速,起跑前轻微的顿,都是为了更好的发挥积存下的潜力,如果说逆的反面是顺,那么蓄的反面则是露。3、昭得笔住,行则驻之。关于“留”的注释,大书法家蔡襄如是说
7、:涩势,在于紧驮战行之法。“紧驮”是指策马前行时必须扣紧马缰,不使其过于放纵,是“蓄”的方法。它可以保证毛笔在向前运行时对线条的每一部分都倾注全部之力,而不致于忽而沉实忽而滑易,造成线条分布的不平均,从而影响对力的整体把握。它的微弱的顿的节奏:不是匀速的直线前行,而是有顿逗的等距离前行(相对的等距离)。留的反面则是滑。书法线条最忌讳的是一笔飘过,轻浮华俏,因为它绝对缺乏力度。对此,前人总结出许多方法。“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写一横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