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温病条辨》的结构特点

浅论《温病条辨》的结构特点

ID:46736927

大小:6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温病条辨》的结构特点_第1页
浅论《温病条辨》的结构特点_第2页
浅论《温病条辨》的结构特点_第3页
浅论《温病条辨》的结构特点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论《温病条辨》的结构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温病条辨》的结构特点浅论《温病条辨》的结构特点【关键词】温病条辨;温病辨证论治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314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311-02《温病条辨》是温病学的集大成之作,它是清代着名温病学家吴踞(字配術,号鞠通)继承了《黄帝内经》及张仲景、喻嘉言、叶天士等前辈学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历经数十年临床实践而着成的一部温病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之书。它对温病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多种温病的辨证论治都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是学习、研究温病学的必读之书[1

2、]。但因其体例独特,内容纵横交织,书中虽有三焦辨证、病名分类、六经、卫气营血辨证之内容,却没将四者交错运用的各自作用和内在联系加以说明,结果使初学者虽能背诵全篇,但所获知识凌乱纷杂,仅局限于一证一方之得,对其学术体系未能得出完整的概念,给深入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本人在多次听讲座、反复研读的过程中,体会日多,领会渐深,认为吴氏是效仿仲景以条文分证的编写方法,以三焦为纲定病位,以病名为目分门类,以六经辨证定脏腑,以卫气营血辨证定病势这种非常简约、科学的方法,将温病辨证论治的特色反映得淋漓尽致。现从以下几方面将浅陋之见提出,敬请各位同仁煬教。1.《

3、温病条辨》的整体内容《温病条辨》一共分为七卷。首卷叫〃原病篇〃,在这篇中,吴氏引用了《黄帝内经》中与温病有关的内容加以注释,〃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2]〃,说明中医学对温病的认识是发端于《黄帝内经》的,这一篇并不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只是为了说明温病是有来源的,其主耍内容在卷一上焦篇、卷二中焦篇、卷三下焦篇中,这三卷合起来总称为〃三焦篇〃。上焦篇的内容是讲述温邪侵袭上焦各脏腑的病证及其治法;中焦篇的内容是讲述温邪侵袭中焦各脏腑的病证及其治法;下焦篇的内容是讲述温邪侵袭下焦各脏腑的病证及其治法。在卷四的〃杂说、救逆、病后调治〃屮,收

4、集了吴氏的一些论文及讲述救逆法、病后调理的短文18篇,〃俾阅者心目了然,胸有成竹,不致临证混淆,有治上犯中、治中犯下之弊[3]〃;在卷五〃解产难〃中收入了吴氏论述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等短文17篇〃;在卷六〃解儿难〃中收入了吴氏论述急、慢惊风与痘证的短文24篇。纵观《温病条辨》一书,〃三焦篇〃是全书的主要内容,在上、中、下三焦篇中共载二百三十八法,一百九十八方,而在卷四、卷五、卷六虽然收入短文59篇,但这些论文并不全是专论温病的,可以说是《温病条辨》这部书的附篇。1.《温病条辨》中各种结构的作用《温病条辨》采用三焦、病名、六经、卫气营血这么多内容

5、做框架,看起來纵横交错,不好理解,实际上他的结构非常严谨,如果读者能够细心体察,则口无难识之证。首先,以三焦为纲定病位所谓〃三焦为纲〃就是根据温病侵袭人体部位的不同相应地分为上焦温病、中焦温病、下焦温病三种不同的证侯群[4],如:心肺病变称为上焦病;脾、胃、大肠病变称为中焦病;肝肾病变称为下焦病,而且在上、中、下各种证侯群中,都包含了多种不同的证侯,各种证侯Z间存在着由上至下,由浅入深传变的内在联系,正如吴氏所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总之,通过三焦辨证,可以清楚地划分病变部位,并

6、标示出温病由上至下的传变规律。其次,以病名为目分门类在三焦篇中,吴氏均以病名为〃目〃分门论述,并按照各种病因、治法、病性的不同,将温病分为为温热病与湿热病两类。认为凡由温热邪气致病的属于温热病;由湿热邪气致病的属于湿热病。从书中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上、中、下三焦篇中均将风温、温热、瘟疫、温毒、冬温五个病并列为一门,因为它们的病因都属于温热邪气,所以均属于温热病范畴;在上焦篇屮,暑温与伏暑是分为两门加以论述,因为其病因有暑热邪气和暑湿邪气两种,暑热邪气属于温热性质,而暑湿邪气则属湿热性质,止如吴鞠通所说:〃暑兼湿、热。偏于暑Z热者为暑温,偏于

7、暑Z湿者为湿温〃。故将其分为两门。而在中、下焦篇,暑温与伏暑乂列为一门加以论述,因为吴氏认为:〃暑温、伏暑,名虽异而病实同,治法须前后互参,故中、下焦篇不另立一门〃。特别指出的是在三焦各篇中,均有寒湿病,实际上寒湿病并不属于温病Z范畴,由于它与湿温病相似,均以感受湿邪为患,在临床表现上也有疑似,故现于篇中,与湿温对照而加以鉴别。正如吴氏云:〃载寒湿,所以互证湿温也〃。另外,在〃中下篇〃湿温门中均有〃疟痢疸痹附〃,这四种疾病多由于感受湿热邪气而致病,虽然不是湿温病,但也属于温病的范畴,所以在湿温门后附带提出,乂因为前人对这四种病的论述较多,所以

8、书中不做系统论述。由于温疟大多属于温热病范畴,主要是上焦证侯,所以仅在〃上焦篇〃列为一门,而中、下焦篇不再列出。秋燥病是讲述燥热邪气为病的辨证论治,在三焦篇中均有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