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25411
大小:6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7
《有理数案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四种教学模式,分别是:厂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I探究式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①情境教学策略②探究式教学策略③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④自主学习教学策略⑤问题型教学情境策略。具体体现在:%1情境教学策略。在导入部分,陈老师设计了动手操作的环节“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屮的道理吗?”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动手、思考,提高了学
2、生学习的参与度。并且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1探究式教学策略。“当底数是正数或零,不管多少次方都是幕都是正数,这是不成问题的,困难在于底数是负数的情况。让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教师先选定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然后给出练习,让学生边练习边思考,根据问题搜索资料,再形成理论,最后检验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新知的意识与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由小学时学的正方形血积公式、正方体体积公式等入手去引导学生学习当前学习任务中的知识,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引导学纶把n个相同的因数
3、a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帮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问题。%1自主学习教学策略。体现在学习幕的符号规律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这属于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教师把给学生练习也归结为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如果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又何须代劳呢?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说课堂在小高潮不断的情况下达到一个大的高潮,此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是多么想参与啊!谁说数学课堂是枯燥无味的,这样的组织形式不是让学生在乐趣中增加数学知识吗?%1问题型教学情境策略。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感受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为a•a•
4、a,简记作a,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进入到更一般的情况,帮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问题,感受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1启发式教学策略。在这节课中教师能适时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开启思路;通过练习总结归纳知识点。在知识扩展方面,陈老师采取了密切联系生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一根50cm的面条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后对折再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后对折如此反复操作10次,原来的面条该有多长,该有多细?”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把知识变成技能技巧,发展了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3、陈老师设计用Math3.0演示乘方运算,你是
5、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答:我非常认同陈老师的设计。陈老师的设计一是包括众多的数学公式与方程,学生既能很清楚地看到乘方的书写形式,还能直观地看见乘方的结果,提高课堂效率。二是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公式记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三十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乘方的含义。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有以下优点:在创设情境方面:教师设计了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并感受到生活屮处处有数学。这样既帮助学生掌握了乘方的概念乂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
6、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又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导入新课作好了铺垫。在问题设计方面:教师设计了由浅入深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情境的过程中,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散学生的思维。在知识扩展方而:教师设计了一些选作的题目,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说明教师能够因材施教。这些问题贴近生活实际并且具有启发性,学生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回归应用于生活实际之屮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答:对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是我想说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作业虽然是选做,但是
7、缺少具体做多少的要求,建议按照不同学生层次进行具体说明或者适量删减。另外本课的教学设计是有理数的乘方,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当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吋,也可读作a的n次幕。教师应该多出示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一下什么是底数,什么是指数,什么是幕。只有当学生完全理解并掌握数学公式的含义,才会灵活运用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点上,好像陈老师有点儿超之过急,简单讲解完公式就开始了练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