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656154
大小:5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6
《农村道德生态发展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农村道德生态发展探究道德的变迁与人类社会始终息息相关——社会变迁推动着道德的演变,反过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每时每刻都要受到道德的制约,无论是人们自觉地追求道德进步还是被动地遵守道德律令,道德在人心和社会肌理中普遍存活着,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人文力。从这种视角看,道德显现出一种植物性,有根须,有枝叶,像植被似的养护着社会生活的土壤,自然而然地形成道德生态。西北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又具有多民族、多宗教的特点,道德呈现出多边性与丰富性。因此,本文在研究中不仅注重研究西北农村地区道德问题自身及其有形外观,更注重它们所依赖
2、的结构性环境,以期对西北农村地区道德生态的内涵达到真切的理解。一、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农村地区道德生态的变化及其特点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农村地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人的生产与生活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劳动和财富创造中寻求着自足与幸福,人际关系、道德风气好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不断更新,科学、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开始进入农村社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人际关系开始在农村构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西北农村地区道德发展的主流。变化之一:从重义轻利走向义
3、利并重义与利的关系是道德观念的核心内容,任何道德体系对这个问题无法予以回避,必须做出相应的回答及充分诠释。不同时代的不同道德体系对此问题有不同的解答,而这往往体现着道德流变的具体历程。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家大多主张“重义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②孟子主张“去利怀义”,并在生与义发生矛盾时,“舍生而取义者也”。③董仲舒说:“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④朱熹说:"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⑤中国传统伦理将道德与物质利益要求对立起来,把“义”高悬于“利”之上。尤其是宋明理
4、学,将“义”与“利”绝对对立起来,要求人们放弃对“利”的向往而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⑥,从而在社会个体的道德意识中形成逐利为恶、弃利为善的观念和意识。在许多老辈农村人心里,多多少少都存在“抑商”情绪,羞于言利。长期以来,西北农村地区的商品交换基本上是在集市、商店(供销社的代销点)和货郎手中。集市在文革时期被取缔了,上世纪70年代末才悄然萌动。摇拨郎鼓、挑着担子的货郎是经常在乡间游走的身影,农村人既可现金交易,也可以用皮张、毛发、山药材、粮食等与他换取自己所需的东西。他们所持的观点就是公道和两厢情愿。由于农村人对货郎这样的外来
5、人保持着警惕,一般人家不会让他留宿。既使有姑娘看中了才貌都好的年轻货郎,家里人也不会同意,因为他们认为货郎四处游走,职业不稳定,重利而轻亲情。在他们眼里,善取利者必然薄情寡义。按照马斯洛"层次需要论”的学说,"生存的需要”是人的第一追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世俗意义的道德观。人们的求利之心与生俱来,只要是正当的,那么就不能被遮蔽或者遏制。可以肯定地说,当小农经济被商品经济所取代,传统道德领域中的“重义轻利”也就走到了它的历史尽头。市场经济具有求利性,它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正
6、是这种求利性驱动了人的内在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与伦理价值观在处理义利关系时,就不能否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合理追求,更应当为人们以正当手段、正当途径获取物质利益的合理性进行道德辩护,为经济发展注入道德动力。道德不必也不能服从于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每一次的获取都并不必须蕴含着道德价值。当代社会,追求的是“义”与“利”的有机统一。历史事实和近些年来西北农村地区的发展逻辑一再证明了道德与物质利益本身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这两个方面都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物质财富的增长并不理所当然地带来道德进步,但为道
7、德进步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正确的价值导向是鼓励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追求道德进步,并要求个体道德境界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而提升。与此同时,要自觉地对经济活动予以道德规范,以义获利,以利促义,义利并重。变化之二:从道德律令的刻板走向道德法则的宽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总是将道德作为人生最高目标的验证码,凌驾于一切价值之上。由于道德要求设立过高,社会主体往往难以身体力行。在西北农村地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思想仅仅在读书人阶层流动,但“三纲五常”仍有一定的存量。在这里,最容易听到的词是“家法”、“
8、家教”、'‘族规”,是农村道德惩办的根据。事实上,''宗族”正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赖以生根的重要土壤。一些传统道德观念至今还潜流在西北农村人的血液里,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在前,子不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等。那些上岁数的老辈人,还尊崇着原有的道德律令,规劝乡邻,教育子孙。他们内心深处抱守着"传宗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