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647969
大小:1.49 M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6
《再生橡胶混凝土砖基本性能试验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7年第2期(总第328期)Number2in2017(TotalNo.328)混凝土Concrete混凝土制品CONCRETEPRODUCTS再生橡胶混凝土砖基本性能试验研究梁炯丰,,陈浩,,吴华英2,肖烨1(1.东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13;2.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3)摘要:为了研究再生橡胶混凝土砖的基本性能,以再生橡胶的取代率为变化参数制作了多个试件,分析再生橡胶取代率对混凝土砖的基本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再生橡胶颗粒取代率的增加,再生橡胶混凝土砖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随之减小;再生橡胶颗粒的掺入可以提高冻融和保温性能。关键词:
2、再生橡胶混凝土砖;取代率;基本性能中图分类号:TU528.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3550(2017)02—0103—02ExperimentalstudyonbasicpropertiesofrecycledrubberconcretebrickLIANGJiongfen91,CHENHa01,WUHuayin92,XIAOYel(1.CollegeofArchitectureEngineering,EastChinaInstituteofTechnology,Nanchang330013,China;2.ZhejiangHangxiaoSteelStructureCo
3、.,Ltd.,Hangzhou310003,China)Abstract:Inordertostudythebasicpropertiesofrecycledrubberconcretebrick,theeffectofthereplacementrateofrecycledrubberonthepropertiesoftheconcretebrickwasanalyzed.Theresultsshowthatwithincreaseofreplacementrate,compressivestrengthandflexuralstrengthofrecycledrubberconcr
4、etebrickdecrease.Incorporationofrecycledrubbergranulescanimprovefreeze—thawandinsulationproperties.Keywords:recycledrubberconcretebrick;replacementrate;basicpropertiesO引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换来了大量的工业废料,全球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何回收再利用废弃橡胶,避免污染环境,成为研究学者关注的焦点。将废弃橡胶粉碎,制成橡胶粉,可作为混凝土的原料。橡胶混凝土砖制作成本低,具有起到节约资源、提高
5、建筑物的抗震性、隔音以及降噪的作用。参照不同的文献11-3],本研究通过改变再生橡胶的取代率(O、5%、100//o、15%、20%),探究再生橡胶颗粒的掺入对再生橡胶混凝土砖基本性能的影响,使橡胶混凝土砖应用于实际工程提供科学依据。1试验设计1.1原材料配制再生橡胶混凝土砖的原材料主要有再生混凝土粗骨料、砂、水泥、拌和水、高效减水剂、粉煤灰、橡胶颗粒。再生粗骨料由东华理工大学某建筑废弃物经人工破碎以及鄂式破碎机破碎所得,其粒径为5~10mm,表观密度为2530kg/m3、堆积密度为1590kg/m3吸水率为4.8%。天然细骨料采用河砂,其细度模数为2.6、堆积密度为1485kg/m3
6、、表观密度为2590kg/m3;水泥采用海螺牌P·O32.5级水泥,其28d抗压强度水泥为43.6MPa;由于再生骨料吸水率较大的特点,采用添加高效减水剂来改善拌合物的性能;另外还添加了粉煤灰,橡胶颗粒粒径大小为1~2nlm,其堆积密度为585kg/m3、表观密度为1260kg/m3。1.2试验方法试验中采用的是标准砖,生产在南昌圣达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完成,其尺寸为240mmxll5mmx53mm,如图1所示。预配制再生橡胶混凝土砖的强度为Mul0,其配合比见表1,试件中主要考虑了0、5%、10%、15%、20%这5种不同橡胶颗粒取代率,且橡胶颗粒等体积取代砂的再生橡胶混凝土砖。再生
7、橡胶混凝土砖的基本性能试验参考GB/T2542--1992((砌墙砖试验方法》[4】、JC239--2001(粉煤灰砖》同中的规定进行。2试验结果分析2.1再生橡胶混凝土砖的力学性能(1)再生橡胶混凝土砖的受压破坏形态。再生橡胶混收稿日期:2016-03-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68001);江西省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2BAB216002);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51BBG70012);中国博士后基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