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岩土勘察的实践探讨

建筑工程岩土勘察的实践探讨

ID:46642740

大小:787.5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6

建筑工程岩土勘察的实践探讨_第1页
建筑工程岩土勘察的实践探讨_第2页
建筑工程岩土勘察的实践探讨_第3页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岩土勘察的实践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研究与探讨I建筑建材装饰建筑工程岩土勘察的实践探讨李从容(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809队,南京210000)摘要:下文主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了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土的丁程性能及地下水,并对场地的地震效应、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了评价,对地基与基础方案进行了论证与建议。关键词: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基础城市民用建筑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与城市居民和家庭的安居乐业息息相关,因此城市民用建筑的质量能够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因此更需要强调岩土工程勘察。我国工程勘察技术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在勘探手段、测试设备、试验仪器

2、、计算机以及网络等技术的应用.还是勘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知识储备都有了质的飞跃。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各地进行了一个建设的高峰期.基础设施项目以及超高层建筑不断上马.基坑开挖深度也越来越深,这些变化给岩土勘察丁作带来了新的挑战。1工程概况某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0045.44m2,高8层,长约436m.宽约288m,呈矩形.有一层地下室属于框架结构。2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土的工程性能及地下水2.1地基土的工程性能211地形地貌工程场地原地势较低,经人工填海改造.高程为2,81m~2.38m,地势宽阔平坦,局部有小

3、水坑。212地层经勘察查明.钻探深度范围内,场地主要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杂填土(Q“)、第四系全新统海相沉积层(Q。”)、第四系下更新统海相沉积层(Q.⋯)。共划分为六个T程地质单元层,其岩性特征分述如下。第①层.杂填土(Q⋯):杂色(褐红、褐黄、灰、灰黄色等),由砂和砂质粘性土以及建筑垃圾组成,建筑垃圾为砖块、混凝土块等.属新近填土,松散,土质不均匀。层厚140m~2.60nl。第②层,含粘性土细砂(Q。⋯):灰褐、浅灰色,饱和,松散,局部含中砂颗粒.夹粘性土块.粘粒含量约20%。层厚270m~540m,层顶埋深140m一260m,其标高为

4、0.19m~1.3Im。第③层,淤泥质粘土(Q。”):分布于全场地,灰是人防的话.接污水规范规定污水不允许往下排,就需要设置比较大的污水井。从而带来较大面积的降板区域.影响下一层的使用。上部建筑如果在地下室顶板部位设置下沉式广场时.需要注意顶板的降板问题以及排水管线的问题。其它还会有一些具体问题,要根据各个1二程实际情况确定。不一一叙述。7总结综上所述,地下室设计虽然不用画什么立面.但也是各种条件交织在一起.很复杂。能尽量设计合理也不是一件2011年第12期很轻松的事情。设计人员要及时了解新的规范.加强各个方面的交流.及时将不同的条件反馈到

5、位,相互协调.争取使用者有最大的使用效率和投资者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参考文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ql00—98【2】2《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X)98-20091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欠规范》GB5Im67-97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5】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建筑建材装饰97建筑建材装饰I研究与探讨褐、浅灰色,软塑(野外特征).切面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有粉细砂薄层或与粉细砂呈互层结构.无摇震反应。层厚5.70m~8.OOm,层顶埋深4.8

6、0m~6.80m,其标高为-4.16m—-2.04m。第④层.粘土(Q.“):分布于全场地.灰、灰黄、褐黄色,可塑(野外特征),切面光滑,于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层厚210m一3.30m.层顶埋深1250m~12.80m,其标高为一1035m—一9.79m。第⑤层,中砂(Oim):分布于全场地,灰、灰绿色,饱和.石英质,粘粒含量约10%.中密,级配良好,局部夹有薄层粘性土块。揭露层厚060Qm~7.60m,层顶埋深14.60m~1580m,其标高为一13.16m~1189m。第⑥层,含砂粉质粘土(Q.⋯):浅灰色,可塑~硬塑,干强

7、度中等,韧性中等,夹粉细砂薄层,局部为含粘性土粉砂。该层未揭穿.揭露层顶埋深2040m一2300m.其标高为一2046m~1249m。2_2地下水本次勘察所揭露主要的含水层有两层,第一层赋存于①层杂填土、②层含粘性土细砂中,第二层赋存于⑤层中砂中。第一层地下水属第四系松散沉积地层孔隙潜水,其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和河、海水,排泄途径主要是地表蒸发或排人河、海中;第二层地下水属第四系松散地层孔隙潜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层间越流补给,排泄途径为侧向迳流和人工开采。本次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0.20m~1lOm。3场地地震效应评价3.

8、1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录A的划分.拟建场地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309,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3_2场地土类型殛建筑场地类别按《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