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627841
大小:7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6
《临场理论指导下的“协同教学”模式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临场理论指导下的“协同教学”模式探究摘要:临场理论关照下的协同教学模式设计,从师生协同、生生协同、知识掌握与实践能力协同、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协同等多个维度论证T“创造力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协同教学模式及应用框架的设计,将教师作为探究教学中的一员,展示了如何有策略地利用学习个体对各种“临场”的积极体悟来引导“学习社区”自已纠正认知错误,积极思考,相互做冇益增补,最终获得教学的协同增效。关键词:临场理论;协同;协同教学;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086-03一、协同的定义及协同
2、思维方式"协同(synergy)”是一个有别于"合作(cooperation)”和“协作(collaboration)”的过程。合作倾向细致分T,独立完成,学习个体Z间缺乏沟通与互动;协作强调各司其职,个体之间共享一些资源与成果;在很多使用中合作与协作的概念界定模糊不清,很难明确区分。而“协同”是以创新性建构为认识论导向的,强调系统屮的子要素(同质或异质)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础之上为实现某一个共同的日标,通力配合、协调一致的自组织过程。协同思维是一种寻找共同目标及相似点的自组织认知方式。它既能够集中表征人类各种思维方式间的共同点,又
3、能体现创造性思维系统各要素临场理论指导下的“协同教学”模式探究摘要:临场理论关照下的协同教学模式设计,从师生协同、生生协同、知识掌握与实践能力协同、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协同等多个维度论证T“创造力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协同教学模式及应用框架的设计,将教师作为探究教学中的一员,展示了如何有策略地利用学习个体对各种“临场”的积极体悟来引导“学习社区”自已纠正认知错误,积极思考,相互做冇益增补,最终获得教学的协同增效。关键词:临场理论;协同;协同教学;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086
4、-03一、协同的定义及协同思维方式"协同(synergy)”是一个有别于"合作(cooperation)”和“协作(collaboration)”的过程。合作倾向细致分T,独立完成,学习个体Z间缺乏沟通与互动;协作强调各司其职,个体之间共享一些资源与成果;在很多使用中合作与协作的概念界定模糊不清,很难明确区分。而“协同”是以创新性建构为认识论导向的,强调系统屮的子要素(同质或异质)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础之上为实现某一个共同的日标,通力配合、协调一致的自组织过程。协同思维是一种寻找共同目标及相似点的自组织认知方式。它既能够集中表征人类
5、各种思维方式间的共同点,又能体现创造性思维系统各要素间的有效协调与配合。协同思维方式的本质是以整体思维探究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着力解决各子系统间的结构、层级关系如何与外界刺激相融合以实现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及系统整体目标的最佳状态。协同思维的两个基木原理一是协同效应(各子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二是自组织(各耍素从无联系进入有联系的某种特定状态)。二、协同教学与教育创新本文中的一种协同教学(SynergisticTeaching)也有别与美国Sharp1in教授提出的教学组织形式TeamTeaching,而是作为教学理论体系,即“在教学活动
6、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Z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状态,从而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1]教育创新(EducationalInnovation)泛指实现某种教育目标,在教育领域内开展的•切创新活动及行为。作为推动教育创新的有效催化剂,协同教学对认知主客体的交互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耍求。相较于一般传统教学,在协同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中存在双重主体,互为认知客体结构,学生以团体的相互钻研和自我探究并重的方式來求知,教师通过多样性的指导方法并重视个别指导,以期唤起学习者的兴趣和意愿。在协同教学过
7、程屮,教师与学习个体的知识建构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并由学习共同体一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有益互补和建构。教师真正能实现“导”学,培养学习者的角色定位能力、互动沟通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获得教学的协同增效。三、协同教学模式中的各种“临场”临场(Presence)的定义既指空间上的直接接近又包括想象的意识接近。它跟消失(absence)—样,是一种非中介的错觉(订lusionofnon-mediation)。认知科学认为人们对世界经验的感知必须通过“屮介”(想象、审美、对话机制等),才能将意识与经验连结起来。当这些“中介”与个人感官相
8、互融合时,体现外在世界或客观知识的临场感随即产生。借助临场理论,不仅可以将教学空间延伸,学习者主体意识也能得以彰显。进而使课堂教学摆脱师生、生生之间较浅层次上的讨论和认知水平,整个教学活动中呈现出实时、动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