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和谐共生--福建省仙游师范学校迁建项目规划设计实践

依山傍水和谐共生--福建省仙游师范学校迁建项目规划设计实践

ID:46622618

大小:1.71 M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6

依山傍水和谐共生--福建省仙游师范学校迁建项目规划设计实践_第1页
依山傍水和谐共生--福建省仙游师范学校迁建项目规划设计实践_第2页
依山傍水和谐共生--福建省仙游师范学校迁建项目规划设计实践_第3页
资源描述:

《依山傍水和谐共生--福建省仙游师范学校迁建项目规划设计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案例分析依山傍水和谐共生——福建省仙游师范学校迁建项目规划设计实践林忠陈子颖(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1)摘要:从地理环境特色与学科建设出发,营造一个既能适应未来校园发展,又能传承人文理念的新校园规划。本文以实际工程福建省仙游师范学校迁建项目为案例进行分析,从建筑布局、人文关怀、绿色生态、与城市联系、交通流线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探寻校园新区规划在新时代的发展,以作为类似设计项目的借鉴和参考。关键词:依山傍水;人文校园;生态校园;与城市对话;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2、74―3024(2016)11―115―02前言场地东边隔着学苑路是客山公园和龙泉水库,基地内的大坑山由于乱掘乱挖原因,山体的西侧被出一个很大的坑,山体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和社会注重教育设施的最高约116米,坡度小于20%的面积约点一半以上,小部分为投入,在过去的几年中教育产业达到一个建设高潮,大量的新坡度超过25%的不可建范围,剩下接近35%的区域属于需要场校园拔地而起。在学校新区规划中往往追求大而全,缺乏个性地改造(图2)。化,形象呆板,功能分区单一,建筑与城市、与环境、与历史文脉无法呼应,而多元化的社会发展

3、迅速,校园规划需要极强的适应性与兼容性。1项目背景及概况福建省仙游师范学校旧校区位中心城区,由于旧校区用地规模比较小,且周边环境差,满足不了现代办学理念和办学发展的需求,经过校方领导的努力以及各级各部门的支持,采用土地置换的方式,在城市规划的新区重建一个新的校园。项目占地面积516亩(343965.6平方米),办学规模为在校生7000人。工程分三期建设,一期建筑面积为65518平方米,二期建筑面积为104288平方米,三期建筑面积为359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07200平方米,容积率0.643,建筑密度16.7%,绿地

4、率38.4%,由4片图2现状竖向图区建筑群体环山绕水布置,形成配套完整的新校园(图1)。3规划构思本项目场地特征很明显,基地内有山体有水体,山体和水体都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造和保护,场地标高起伏比较大,边界相对不规则,可适建的场地比较紧张,以及要满足校园分期建设的要,这些都对新校区规划提出很高的要求。如何保护好山体水体并利用好这些自然资源,是考虑的主要出发点,同时创建一个与城市紧密结合、共享及高效的现代人文校园,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校园,并促进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图1总平面图2基地现状新校区位于鲤城北一环路与北二环路之间

5、,东临学苑路,西邻仙书路,交通十分便捷。基地土地属性为山坡地和一般性耕地,整个地形呈不规则状态,东部地势相对平坦,南部与万鑫公司相邻,西部大坑山有一定高差,中南部有一自然形成的池塘。图3鸟瞰图建筑建材装饰115案例分析从场地条件出发,提出“依山傍水,和谐共生”的设计理4.2人文校园念。建筑布局顺应地形采用分散式布局,让建筑融入自然环境注重空间的人性尺度,通过景观节点与重要公共建筑的契中,达到人、建筑、环境三位一体和谐共生。同时利用场地高合,营造宜人的多层次活动交流场所,并将主要联系路线控制差,减少土方开挖,营造山地校园的特

6、色空间,融合当地莆仙在10分钟的步行距离以内,形成便捷交流的人文型新校园。文化特色,展现校园空间的地域文化,充分体现尊重自然,保设计中考虑莆仙风格与现代风格在空间渗透的关系,以及护环境的绿色校园理念。标志性建筑物的特点,并在新的校园规划中加以体现,体现发展与传承的理念。最终形成了依山傍水、空间有收有放的布局,4总体规划营造出了一种丰富的线形空间形态和亲切的空间尺度,既继承了莆仙传统建筑的文脉,也创造了新校园的特色及校园文化塑校园规划主结构为“一心、二轴、四大区”。“一心”即围造。绕湖共享中心区,“两轴”为南北向的空间序列轴

7、,东西向绿轴4.3生态校园贯穿大坑山、中心湖、中心广场、校前广场以及延伸到龙泉水基地北部的山体在增加开发难度的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自库和客山公园,“四大区”为位于基地东南角的教学区,东北角然景观,为南部中心校园空间提供丰富优越的背景。学生生活的体育运动区,西北角的实训区,和围绕大坑山的生活区(图和活动区都充分利用山景和地势,创造丰富有趣的交流空间。3)。山地建筑在保护自然形态的同时减少了土方量,节约建造成本,4.1依山傍水布局实现经济和“绿色”的有机结合。校园主入口设在基地东边,通过校前礼仪广场引导,可直保留基地内大坑山及东

8、南部原有的大面积山林,成为学生达中心广场和中心湖,并远眺大坑山,达到显山露水的优美山休息共享的生态绿化用地。在山上设置登山小径,不仅为学生水校园(图4)。生活区营造良好的环境,更为用地的制高点(图6)。保留水体山:根据用地现状的地形地貌条件,顺应地势,提出对大坑改造成为中心景观湖,中心景观湖区周边采用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