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622312
大小:5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6
《【鉴赏与收藏】古代陶瓷——旧貌鉴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古代陶瓷的旧貌鉴定“火光”或“贼光”是鉴定者们经常挂在嘴上的词汇,是指瓷器釉面过于光亮。通过复制实验证明,在化学成分和烧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新仿器物釉面确实要比古代真品光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是外界物质的侵蚀,■•是釉质本身的脱玻化现象。土壤中的酸、碱、盐和空气中的紫外线,长期作用于陶瓷釉面,就会使其受到侵蚀。脱玻化是釉质本身长期自我调整的结果,年代越久脱玻化现象越严重。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使陶瓷釉而逐渐失去光泽,对仿品进行消光处理是人工作旧的首要任务。尽管陶瓷釉质是一种较坚硬的物质,但在长期使用和流传中也会造成各种损伤。划痕是最普遍的损伤现象
2、之一。传世古陶瓷上的自然划痕,多半是…些纷乱无序的“牛毛纹”,也会有少量的硬划伤。那些硕划伤往往呈现长短不一、方向不同、深浅有别、污旧各异的特征。我们虽然不能肯定富有变化的划痕就…定是自然I口貌,但是呆板雷同的划痕一定是人工所为。从地下挖掘出土的陶瓷器物上会普遍存在土锈。一般来说,在光滑坚硬的陶瓷釉面上,如果没有其他介质的辅助作用,土是不可能长久牢固附着在上面的。真正的土锈是靠地下水分中的钙镁离子的长期作用,聚集结晶的结果。显微镜观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果土锈中没有碱类晶状物,或用小刀等锐器轻轻刮削釉面上的附着物,其表面泛口或刮下的土锈像刨花一样打卷,就说明有
3、问题,属人造七锈。真正的土锈在用小刀刮削时,会成鳞片状向下剥落。剥釉,顾名思义即釉面剥落之意。它是古陶瓷最常见的旧貌之最易发生在那些胎釉结合不牢的品种上,女口:汉绿釉、唐三彩、磁州窑器等。将仿制品的局部釉面进行剥釉处理,也是人们常用的作旧方法。其实,自然剥釉与人工剥釉之间还是有着明显差异的。前者釉面的剥落是由里向外发生的,首先是釉与胎之间产生自然分离后才有可能剥落。而后者的作用力是由外向里,釉与胎之间并未产生分离现象。自然剥釉有两大特征,一是剥釉后的露胎处表面光滑平整,无明显I叫凸现象;二是剥落后的釉面边缘与胎骨之间相互垂直。浸色就是给胎、釉浸染各种旧色。浸
4、色常用的材料和方法有浸墨法,即用墨汁浸染釉面,并使之进入开片的缝隙中,然后再将表面墨汁用水清洗干净,产生“铁线”效果。所谓“蛤御光”就是在釉面或彩绘部位有•层透明膜状物,在光线照射下会发生散射现象,出现五颜六色的彩光,类似珍珠表面的光泽。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蛤!Il利光”几乎不存在任何参考价值。使用后加彩方法作伪者,是在清末民国吋期开始十分流行的,虽然它不属于新仿品作旧之列,但也是一种欺骗性极强的作伪方法。鉴定后加彩有一定难度,但绝大部分凭经验还是可以发现问题的。对真品而言,应当是先有彩绘后有旧貌,真彩应当在旧貌之下,与釉面浑然一体,旧貌附着
5、在彩绘的上面。后加彩器的旧貌往往被釉上彩覆盖,彩绘纹饰盖在I口貌之上。近几年,接底渡品越来越多,技术也日趋成熟。那么,作伪鉴定者应当如何判断接底器物呢?应从下面三方而入手。第一,足心明显高于足肩。第二,颜色釉器。如果发现有署民窑底款的颜色釉瓷器,且胎质、款识和旧貌都与真品无二,一般都是接底器或后施颜色釉器。第三,小口器。如果是瓶类器物接底,最容易露出破绽的部位就是瓶的内底。所谓变造,就是把原本市场价位低的古陶瓷器,通过人为改造其外观,使其变成市场价位高的晶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