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弦梁受力特点和计算方法的推导

张弦梁受力特点和计算方法的推导

ID:46612740

大小:101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6

张弦梁受力特点和计算方法的推导_第1页
张弦梁受力特点和计算方法的推导_第2页
张弦梁受力特点和计算方法的推导_第3页
资源描述:

《张弦梁受力特点和计算方法的推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3期(总第179期)No.3(SerialNo.179)2015年6月CHINAMUNICIPALENGINEERINGJun.2015DOI:10.3969/j.issn.1004-4655.2015.03.009张弦梁受力特点和计算方法的推导1,23陆伟,胡文进(1.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武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武汉430034;3.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14)摘要:通过对索拱结构、张弦梁平衡方程的推导和比较,从公式的角度表达出张弦梁的受力特点及其与索

2、拱结构的区别,指出直线形张弦梁与拱形张弦梁的一致性。另外结合公式的推导,给出张弦梁拉索预应力大小的选取原则。关键词:索拱结构;张弦梁;预应力结构;计算方法中图分类号:U4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4655(2015)03-0030-03索拱结构与张弦梁(特别是拱形张弦梁)在构件布置形式上很接近或基本一致,但文献[1]指出张弦梁与索拱结构的区别在于:“预应力索拱体系两端一般为固定铰接支座,……而张弦结构梁本身为一完整的自平衡体系,其一端支座通常为可滑动支座”,正是由于边界条件的差异,索拱结构有很大的水平约束反力,但在结

3、构刚度和受力特点上差图1索拱(张弦)结构计算简图异很大。设预应力施加完成时,索、弦曲线为z10(x)、z20(x),直线形张弦梁与拱形张弦梁同为张弦梁结构,有平衡方程:两者在工程中各有应用,一般认为直线形张弦梁适[1]       (1)用于中小跨度,而拱形张弦梁适用于大跨度,但     (2)在小垂度范围内,两者是一致的,选择哪一种形式弦跨中弯矩:更好是基于桥梁总体设计的考虑。  (3)以下从平衡方程角度,对张弦梁的受力特点进式中:H10为初始阶段拉索轴力;H20为初始阶段行讨论。所有推导在小垂度假定下进行,且不考虑拱轴力;f

4、10为初始阶段拱高;f20为初始阶段索垂度。几何非线性(由于张弦梁在加载阶段的几何变形相从式(1)和式(2)中可以看出,预应力完成对其高度较小,几何非线性效应不大)。时,弦的预应力效应H20、M0与总矢高相关,而与1初始阶段的推导弦和索的相对高度无关,因此直线形张弦梁和拱形1.1公式推导张弦梁在预应力阶段的受力情况是一致的。索拱(张弦)结构的计算简图见图1。1.2示例1图中索的轴间刚度为E1A1,垂度为f1,拱的考察2种不同的结构模型(拱形张弦梁和直轴间刚度为E2A2,矢高为f2,荷载集度为q,跨径线形张弦梁,见图2),其中:预

5、应力完成时矢为l。2高:f10=2.4m,f20=3.1m;拉索:E1=17000kN/cm,在初始阶段,已知拉索预应力H10=0、q=0,222A1=19.6cm;拱(弦):E1=21000kN/cm,A2=207cm,4I=15120cm。收稿日期:2014-12-18第一作者简介:陆伟(1981—),男,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均布荷载:q1=q2=0kN/m。主要从事结构工程的设计与研究。30陆伟,胡文进:张弦梁受力特点和计算方法的推导2015年第3期q1q将式(8)代入式(4)中,并代入索、弦抛物2f2E2A2x线方程,

6、忽略非线性项,Of1AE1A1z拱形张弦梁   (9)q1q2E2A2x两次积分,并应用边界条件,BOf230f1E1A1   (10)z直线形张弦梁图2 2种张弦梁结构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m)将式(10)代入式(5)中,两次积分,并应用边界条件,拱(弦)预应力效应见表1。表1 拱(弦)预应力效应表 (11)弦跨中弯矩/kN·m结构模型索预应力/kN跨中反拱/mm计算值理论值A4.00257.9222.0022.00又式(6)-式(7)得:B4.00257.9922.0222.00注:计算值的得出考虑了几何非线性 (12

7、)计算显示,直线形张弦梁和拱形张弦梁在反拱值、弦预应力弯矩上的反应基本相同。将式(11)代入式(12)中得:2加载阶段的推导2.1公式推导(13)下面分析索拱(张弦)结构施加完预应力后的工作状况。已知预应力完成时的状态量z1、z2、水平力增量:H10、M0,为便于讨论,假定索、拱(弦)曲线均 (14)为抛物线,(见图1)。参照文献[1]中索拱(张弦)结构计算公式的式中:E2I为抗弯刚度;f为弦和索的矢高和,推导,建立加载阶段的平衡方程和变形协调方程:f=f1+f2;s为刚度强化因子,;(4)Mm为将“弦”作为简支梁计算得到的跨中

8、弯矩,。      (5)跨中位移增量:  (6) (15)  (7)式中:为将“弦”作为简支梁计算得到的跨中挠度。式中:ΔH1为加载阶段拉索轴力增加值;ΔH2为如果将跨中位移的倒数理解为刚度,将索的作加载阶段拱轴力增加值;Δw为加载阶段挠度。用理解为对弦抗弯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