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592303
大小:406.3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6
《膜下滴灌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1卷第9期人民黄河Vo1.31.No.92009年9月YELLOWRIVERSep,,2009【灌溉·供水】膜下滴灌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申孝军,张寄阳,孙景生,刘祖贵,高阳,刘浩(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河南新乡453003)摘要:目前,膜下滴灌技术研究主要包括膜下滴灌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膜下滴灌务件下土壤水、热、盐运移规律和膜下滴灌对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等三方面。膜下滴灌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如何制定合理的滴灌水肥施用制度和栽培模式,以调节棉花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协调生长;滴灌条件下的
2、水、热、盐、根系吸水问题,以及膜下滴灌作物水肥科学合理配比等的研究较少。我国膜下滴灌技术未来几年的重点研究方向为土壤水、热、盐动态变化规律和作物的水肥耦合技术等。关键词:灌溉技术;膜下滴灌;研究现状;展望中图分类号:$275.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09.09.030膜下滴灌技术是先进灌水技术和栽培技术的集成,它能在75%一80%、结果前期80%一85%、结果后期60%一65%的田作物需水的任何时候和地点,将加压的水流经过滤设施滤“清”问持水量,根系发育健壮,单株结果数较多,根冠比较高,产量后,经过输水千管(常埋设在地下
3、)、支管、毛管(铺设在地膜下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方的滴灌管带),再由毛管上的灌水器将水分、养分均匀持续地(2)膜下滴灌对作物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通过掌握膜下运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供作物根系吸收。它既发挥了覆滴灌技术对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生长动态、蒸腾速率、光合速率、膜栽培提高地温、减少棵问蒸发的作用,又减少了深层渗漏,可光合产物积累与分配以及最终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可为实施膜降低土壤蒸发和节约用水,达到综合节水增产效果J。下滴灌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张琼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总灌水量相同的情况下,高含盐量土壤花铃期高频灌溉比常规灌溉1研究现状增产28%,而对于低盐土,灌溉频率对棉花
4、生长和产量没有明显的影响。陈多方等利用大型蒸渗计对膜下滴灌棉花蒸散1.1膜下滴灌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膜下滴灌棉花全生育期的蒸散量为500—600(1)膜下滴灌对作物根系发育及分布的影响。根系是植物mlfl,比普通沟灌棉花的生育期提前1~3d,伏桃和伏前桃增加获得水分、养分的重要器官,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状况取决0.5~1.4个/株,单铃重增加0.1~0.3g,籽棉产量增加1500于不同土层中的根系分布、吸水速率及土壤有效水含量。kg/hm。罗宏海等的研究表明,干旱降低了棉花叶片光合速水分在土壤中的分布状况对作物根系的生长与分布以及对水率和气孔导度,复水后3d
5、内可得到恢复;但不同生育期,经过分养分的吸收利用均有较大的影响,最终可决定作物产量。不同程度的干旱处理后再复水,光合物质积累以及籽棉产量的膜下滴灌属于典型的非充分灌溉技术,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持续的局部灌溉,使作物的根系分布有别于传统灌溉作物变化各不相同。张旺锋等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膜下滴灌棉的根系分布。李明思等通过田问挖根分析发现,膜下滴灌棉花叶片光合速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的影响:水分亏缺造成棉花叶片光合速率在9:O0~11:O0降低,l2:0o一14:0o出现花的根系深达120cm,但其主要活动层较浅,侧根大都集中在浅层湿润锋内,而且湿润锋内的根系密度和根量很大。不同
6、时严重的光合午休现象,下午光合速率恢复;棉花叶片的可变荧段测出的根系吸水率都反映出根系主要分布在地表60em内光Fv、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在中午大幅度降低。的土层,而60cm以下的根系吸水率很小。危常州等的研究1.2膜下滴灌条件下作物土壤水、热、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棉花的根量较少但须根量较大,根冠比较(1)土壤水分运动。张振华等的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对小;窄行根系的分布量低于膜问和膜内根量之和。方怡向等”于点源入渗,初始含水率和容重对土壤湿润体特征值有较明显的研究结果表明,直径>1iniYl的粗根只分布在地表40eiTl以的影响;湿润体形状和大小受灌水量的
7、影响比受滴头流量内的土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棉花根系生物量逐渐减少,棉花收稿日期:200902-21细根生物量、根长、根表面积在土壤中垂直分布都呈“单峰型”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2006AM00209—08,2006AA100203一O1);西曲线变化规律。方志刚等研究了根区水分变化对滴灌番茄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申孝军(1980一),男,陕西蒲城人,研习员,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灌根系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前0~60溉理论与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