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礼记章句礼仪通则之研究

王船山礼记章句礼仪通则之研究

ID:46586084

大小:410.56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11-25

王船山礼记章句礼仪通则之研究_第1页
王船山礼记章句礼仪通则之研究_第2页
王船山礼记章句礼仪通则之研究_第3页
王船山礼记章句礼仪通则之研究_第4页
王船山礼记章句礼仪通则之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船山礼记章句礼仪通则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王船山《禮記章句》禮儀通則之研究美和科技大學通識中心教授通識中心教授楊錦富一一一、一、、、前言前言王船山,即王夫之,明末清初學者。其治學以漢學為門戶,以北宋五子為堂奧;治經以《易》致力最深,治史則每有特識,均足開拓學者心胸。之一。所著甚多,曾藩曾重刻《船山遺書》於金陵書局,共五十八種,計二百八十八卷,《禮記章句》四十九卷即其項目。若夫本文以以「禮儀通則」為題者,蓋以「禮儀通則」在言禮之義。禮義之述,不僅言禮之意,亦言禮之行。禮之意,在言理;禮之行,在踐履。是禮為理,亦可為節文;禮之極致,乃在人倫洽適,規矩切當。正如鄭玄《三禮目錄

2、》所云:「禮者,體也,履也。統之於心曰體,踐而行之曰履。」質言之,心之統為體,踐之而行曰履,則禮由內而外,所重即踐履。「體」、「履」之說,前已陳述,今再申敘,當為補強之說。此宋李覯亦云:「夫禮,人道之準,世教之主也。聖人1之所以治天下國家修身正心,無他,一於禮而已矣。」則禮為人道之準繩,亦為聖賢誠正平治之方。再以《管子》云:「禮者,因人之情,緣義之理,而為之節文者也,故禮者,2謂有理也。」故禮為有理,在有其節文,節文者,蓋即人行為之規範,人之於此,即能始終規矩而不踰越法度。朱子亦云:「禮謂之天理之節文者,蓋天下皆有當然之理,但此

3、理無形無影,故作此禮文畫出一個天理之節文看,教有規矩,3可以憑據,故謂之天理之節文。」朱子意同於管子,在禮為一天理,此天理落實為人事,即使教有規矩,凡事合於憑據。至如清戴震則云:「禮者,天則之所4止,行之乎人倫庶物,則天下共安,於分無不盡,是故恕其屬也。」謂之「天則之所止」者,必禮之所行,使人倫庶物均安適,人倫庶物安適,洽於分際,其所屬事物亦皆安順,即「合宜」之謂。由是言「禮」者,迭有二義,一為理之踐履,一為理之節文;踐履者,純然敦篤;節文者,文飾整飭,二者皆在合於規律,而無偏綺歪邪之愆。人而如此,則修身必明。推而行之,則家得齊

4、,國得治,天下得太平。如《禮記正義‧序》所云:「夫禮者,經天地,理人倫。」則禮之行,其理想之極致,乃天地人倫之諧合,由此諧合,而天地位,萬物育,爭伐止息,干戈不起,太平恒久之治即能齊至,是為禮之為用乃大。1宋李覯《直講李先生文集》〈禮論第一〉。2《管子》〈心術〉上。3《朱子語類》卷42。4《戴震文集》〈原善〉下,1二二二、二、、、禮義之要禮義之要至於禮之所以為大用,在與社會化生活關聯最大。蓋無社會化的生活,即無所謂之踐履,當亦無所謂的禮,畢竟社會化生活乃為禮之道德屬性的本源。易言之,有社會化生活,即有此道德化之禮,反之,亦然。而

5、此社會化,當先以家為基礎,基礎堅固,乃能推而至於鄰里鄉梓。進一步說,家中之任一份子皆扮演社會化之角色地位,此角色延伸至更寬廣的角色,使單一變多元,使家庭轉為鄰里鄉梓,更廓而為國為天下,即為社會化過程的充份實現。再以禮所表現者,亦宗教的屬性,所展露者,即人類原初的理性生活及情感生活,其轉為道德屬性,即使人之理性內化為具約束力的心靈要求或良知,此心靈要求或良知則併於既定社會組織及結構中發揮其效用,是「禮之用」,即人類在道德及宗教層面上,由內在而推向外在之力量的鼓動。進一層說,禮的道德屬性即為「禮義」,此禮義乃人之所以為人而與獸群區別

6、之根本。如〈禮運〉所云:「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冠義〉亦云:「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則禮義道德是人類脫離自然步向文明的標誌,亦是一基本的通則。此通則即所謂「人倫」之大端,如〈郊特性〉所言:「男女有別,然後父子親;父子親然後義生,義生然後禮作;禮作然後萬物安。無物無別,禽獸之道也。」道德屬性之外,禮亦遵循宗教屬性,即古禮與宗教生活關係亦無法脫離,蓋以宗教生活有其制限性,人在此制限中,由於現實的無可如何,只好訴諸神意或訴諸上天,因之,對神或天的崇拜無疑亦禮之形式的轉換。然宗教同時也可是道德原則,以天意既有所制限,則其落實在

7、人,即有道德該與不該的價值判斷,此即有所謂的約束之力。此約束力內化為個人心靈的要求,便是「天命」之意,是此天命思想即介於道德與宗教之間,一為道德的自律,一為宗教的依從,最終目的當在使人類達至止於至善的道德化。在此,值得一提,即儒學思想雖有宗教之意願,並非宗教即宗教,而是內在於道德的宗教,其宗教意識當是內在化的道德理念,當非西方式的宗教即宗教的一神之觀。故自先秦以來,宗教蘊思始中存在,而漢之後,佛教教義的深入中國,仍無法全然左右國人的意識生活,則其為淡化的宗教思維可知,亦知儒家思想所探求的道德化之生活才是人類社會最終的目的。三三三

8、、三、、、冠昏冠昏禮之推闡「冠禮」、「昏禮」合為一節,其實意各有所別,分述如下:(((一(一一一))))冠禮冠禮闡義語及「冠禮」,在言其義,《禮記》皆以「冠義」目之,他若「燕、射、鄉飲酒、朝聘」之禮,亦以「義」稱之。故云「冠禮」,乃就「冠義」而說。船山對〈冠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