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研究_侯鸿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农村观察2000.5中国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研究侯鸿翔王媛樊茂勇(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隐性失业理论的起源,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隐性失业的成因。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目前中国农村地区的隐性失业情况,同时用数量经济模型粗略地估测了中国农村隐性失业的数值。关键词:劳动力失业隐性失业农业一、隐性失业理论的起源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些国家大批城市工人为避免失业被迫接受一些知识、技能的训练,但仍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工作,从而使其生产率远低于潜在的生产率。针对这现象,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提出隐性失业(
2、DisguisedorConcealedUnemployment)的概念。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他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进一步用隐性失业来描述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部门那些边际生产率为零的过剩劳动力的就业现状。尔后,罗僧斯坦·罗丹把这一概念引入发展经济学中。从此,隐性失业就成了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术语,它指工业化过程中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没有影响到农业产出的那部分边际生产力等于或小于零的劳动力的就业状况。笔者认为,隐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构成失衡,劳动力供给超过了由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出现的低效用或负效用
3、现象。这意味着,在存在隐性失业的情况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不仅量上不合比例,而且在质上也不相适应,只有形式的结合而没有实质上的有效结合。显然,隐性失业的首要特点是,这些劳动者表面上并没有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没有像公开失业人员那样处于“没有工作”的状态,但是,从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目标来看,他们是冗员;其次,从表面上看,这些隐性失业人员已经有工作或已退出劳动力市场,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存在劳动力实际供给愿望,有时会从谋求第二职业来显现。二、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隐性失业的争论关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中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即是否存在隐性失业)这个问题上,经济学家们一直有着激烈的争论。
4、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教授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中,资源的配置是完全有效率的,通过重新配置农业生产中的各生产要素,不会使农业生产有显著增长,因此不能说其中劳动力有过剩现象。然而,美国的另一位经济学家刘易斯却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有较为庞大的传统农业部门,并且吸收了大量就业人口。过多的就业人·30·中国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研究口使得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或几乎为零,有些情况下甚至为负。他将传统农业中的这部分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为负的劳动力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更倾向于刘易斯的观点,即承认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中存在着大量的过剩劳动力。美国经济学
5、家森(Sen)在其经济发展两阶段的模型中指出,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延长其他滞留在农业里的劳动力的工作日,当工作日延长到一定限度时,农业劳动力的进一步减少就会使农业产量相应减少,这时,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就基本上不存在了。表现在整体经济体系中,就是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再也不是无限供给的了,劳动力供给曲线就会向右上方倾斜(如图1所示),这时经济发展进入第二阶段。但是,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发展仍处于第一阶段,即传统农业中仍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中存在剩余劳动力的理论是站得住脚的。就中国而言,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70%的
6、国家,因土地的缺乏、生产技术的提高及近年乡镇企业吸收劳动力能力的下降,农村中有大量的农民处于剩余劳动力的闲置状态。三、二元经济中农村隐性失业的经济分析让我们在刘易斯模型下分析一下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隐性失业及其转移过程。模型的假定条件:①在现代工业部门既定的工资水平下,其劳动的供给是无限的;②技术进步是中性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的过程也就是现代工业部门通过资本积累吸收传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图1横轴表示劳动力数量,纵轴表示劳动力工资和劳动边际产品,W表示现代工业部门的现行工资水平,OP表示传统农业中的生存收入,WSS'表示劳动力供
7、给曲线,S为经济发展两阶段之间的转折点。在这之前,由于存在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因此,随着劳动力就业人数的增加,工资水平不变,S点之后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上翘。图中,向右下倾斜的一组曲线Di(Ki)(i=1,2,3,……)表示对应不同资本量Ki的劳动边际产品曲线,即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在既定的资本量下,劳动的边际产品是递减的,而随着资本的增加,劳动边际产品曲线会右移,即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这一过程可以表示如下,当最初资本为K1时,雇用的劳动力数量为L1,工业部门的利润为wM1N1。若工业部门将这些利润全部用于资本积累,则资本量增加到K2,劳动力需求曲线外移到D2,此时,劳
8、动力的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