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其实并不枯燥

德育其实并不枯燥

ID:46575685

大小:339.50 KB

页数:59页

时间:2019-11-25

德育其实并不枯燥_第1页
德育其实并不枯燥_第2页
德育其实并不枯燥_第3页
德育其实并不枯燥_第4页
德育其实并不枯燥_第5页
资源描述:

《德育其实并不枯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德育其实并不枯燥——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考陈伟杰2010年8月一、网游玩家对“网瘾”的看法一位资深的网游玩家王子干,他是一名考上硕士研究生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也是《魔兽世界》的资深玩家。他认为网瘾并非因为“自控能力差”、“家庭问题”、“受到暴力、黄色信息的引诱”?而是网络游戏比学习更有意思而已。一、网游玩家对“网瘾”的看法王子干指出:所谓网瘾问题,实际上是教育与网络对青少年的时间和精力的一场争夺战,竞争的双方具有惊人的相似性。网络游戏不仅仅是一款游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款教育系统。一、网游玩家对“网瘾”的看

2、法网络游戏的“教育”标准是一切以培养兴趣为目标。网络游戏的“教育”模式,致力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信心的树立、耐心的形成,无论是否有教师引导,“学生”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极大兴趣。结论:“网瘾”的出现,正是应试教育形式输给网游“教育”形式的具体表现,但这输的仅仅是形式。我们的思考:分析原因:对学生对手机、网络的依赖,从我们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位的思考。寻求对策:如何赢得“争夺战”?学校德育工作理念: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快乐、在快乐中发展(快乐体验引领德育实践)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提出

3、的“四大教育支柱”1.学会求知●学会掌握认知的工具●学会掌握应用知识有意义的实践手段—“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学会求知的方法,远胜于求得知识本身。—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提出的“四大教育支柱”2.学会做事●培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风险精神、交流能力。●培养社会行为技能(处理人际关系、解决人际矛盾、管理人的群体等)●培养适应未来职业变动的应变能力、革新能力、创新的能力。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提出的“四大教育支柱”3.学会共处:●了解自己,

4、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平等对话、学会互相交流●学会用和平的、对话的、协商的、非暴力的方法处理矛盾●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提出的“四大教育支柱”4.学会做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从外部的“教”转向内在的“学”。●从注重“共性”转向关注“个性”的发展。三、朱小蔓的德育新理念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学习道德是快乐的,做道德的人是幸福的。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它统摄并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中.关键是采用什么样的内容、方法和机制来实现道德教育本身的目标。三、朱小蔓的

5、德育新理念注重榜样的作用学校德育不仅要靠老师去“教”,更要吸引学生去“学”。学生们的德育观念,有许多是在生活当中形成的,而不是靠教师的说教。青少年儿童自己的生活中就有许多榜样,甚至每个人的生活故事中都有能引起道德效仿和感动的材料。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善于欣赏别人、乐于分享精神收获的习惯和意识。三、朱小蔓的德育新理念道德学习是人的潜能学习道德并不只是说学习有关道德的知识,关键是促进人的道德习惯和意识形成,从而做出道德的行为,进而又不断地得到强化,以致内化为较为稳定的品格。研究者发现,孩子长大后做出不道德行为,主要是受

6、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道德教育,关键要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适宜于道德学习的环境。四、卢志文论德育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由低到高可以分成四层:德知德识德行德性四、卢志文论德育1.“德知”,是“认知”层面的德育,传播和接受的是“关于道德的知识”,学生可以在考试中运用这些知识回答各种道德问题,获得高分,但他们未必对这些“道德知识”产生内在认同,更不意味着他们会按照“道德知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四、卢志文论德育2.“德识”,是“认识”层面的德育,“道德知识”必须经过人的“内化”和“认同”,特别是“情感性认同”,才有意义,才可能

7、会产生合乎这种知识的道德行为。“德知”到“德识”,需要人的情感的参与,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四、卢志文论德育3.“德行”,是“自觉再实践”层面的德育,“道德知识”经过个体的“内化”和“认同”后,形成“道德行为”。这种行为既可能是一种“内源性的”、“自觉的”行为,也可能是“外源性的”、“强迫的”行为。做出这个行为,可能有个体自身的“内在强迫性”,让自己的“德识”指导自己的“德行”,也可能有来自组织、社会的“外在强迫性”,但这个过程一定是个体的自主行为。四、卢志文论德育4.“德性”,是“第二

8、本能”层面的德育,既没有“外在强迫性”,也没有“内在强迫性”,一切皆“发乎心”“形乎外”,这是最高层面的“素质”,和生命融为一体,不会因为时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四、卢志文论德育把德育仅仅定位在教育的“动力系统”、“保障系统”层面,是错误的。德育,就是教育本身。“正心,壮志,强能”,是人生进步的三部曲。“正心”“壮志”都是德育范畴,“强能”中也包含了很多德育的成分,可见德育对人的发展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