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574245
大小:26.0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5
《《雷锋》读后感:《雷锋》弘扬了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文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雷锋》弘扬了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文明-----《雷锋》读后感按照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的要求,为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多读书、读好书,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继续深入扎实开展,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今年4月向党员干部推荐了第六批学习书目。遵照上级组织的学习安排,我从这批推荐的书目中重点学习了《雷锋》,《雷锋》一书由四川文艺出版社与华夏出版社联合推出修订版,作者是著名作家黄亚洲。通过读《雷锋》一书,我所熟悉的雷锋形象再次通过文学的力量走进了我的内心,《雷锋》一书是一部生动展示雷锋形象和雷锋精神的好的文学作品。
2、 今年是雷锋同志光荣殉职50周年和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9周年。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宣传雷锋精神和雷锋式模范人物,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我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学习《雷锋》就是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通过学习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和素质。上个世纪60年代学习雷锋是那个时代的标志,雷锋就是那个时代青少年心目中的明星和偶像,是全国人们的学习的榜样,各行各业都在学雷锋。一首《学习雷锋好榜样》传唱了半个世纪,歌中唱到: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
3、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立场坚定斗志强!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愿做革命的螺丝钉,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学习雷锋好榜样,毛主席的教导记心上,全心全意为人民,共产主义品德多高尚,共产主义品德多高尚!学习雷锋好榜样,毛泽东思想来武装,紧紧握住手中枪,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努力学习天天向上!我就是伴随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长大的。我清楚地记得上小学就开始学雷锋,班里有学雷锋小组,加入到学雷锋小组就是进步的表现,就是好学生。尽管那时候对学雷锋的认识很肤浅,但是大家都知道雷锋就是好人好事的代表,大家都争做
4、雷锋式的好学生,《雷锋的故事》和《雷锋日记》是我们小时候的畅销书和流行书,《雷锋的故事》和《雷锋日记》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雷锋日记》中的“3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残酷无情。”一直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座右铭。近五十年过去了,雷锋的名字及雷锋精神穿越了时空,在当代仍然有着无比巨大的影响。通过学习《雷锋》,也重温雷锋的故事和雷锋日记,使我对雷锋的形象和雷锋精神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通过阅读《雷锋》,我们不仅可以触摸到雷锋同志真实、生动的成长事迹和
5、音容笑貌,更可以感悟到雷锋同志的思想光芒和人格魅力。《雷锋》一书可读性很强,从新的角度展示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雷锋。雷锋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年轻、热情,特别喜欢帮助别人,不求回报,这些的确是事实。就是这些平凡的事感动了大家。并且,他在工作当中,确实不怕吃苦,还能动脑筋,他尽可能地踏踏实实地干一行专一行。雷锋是一个平凡的人,从旧社会的乞儿逐步成长为时代的榜样、道德的楷模;在其成长过程中,雷锋同志不断践行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影响、感召了身边的人和一代又一代的人,他的事迹、他的品格、他的精神是不平凡的。雷锋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
6、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这是当年的集体主义精神,用现在话说就是团队精神;雷锋为人民服务,这是一种利他主义,是一种忘我的革命精神,今天的社会,最需要这样的人;雷锋是一个十分敬业的人,在任何岗位都能做出成就,这种职业素养,也是现代人要获得成功必备的素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雷锋的“无私奉献、勇于担当、艰苦创业、爱岗敬业”这些精神依然能让我们从中受益。雷锋是可爱、可敬、可学的。因此我们要勇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做出让大家满意的成果。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雷锋》
7、,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重温雷锋精神,弘扬时代楷模,献礼党的十八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的产物,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3通过学习《雷锋》,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作为一名水务战线的预备党员,我也要像雷锋那样,立足岗位、忠于职守、勤勉敬业、做好本职工作。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紧跟时代步伐,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发奋学习。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努
8、力工作。我要用真诚和热心,用雷锋精神来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标。要努力做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