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开发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开发探究摘要依据可持续发展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采用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与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建省峨嵋峰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开发的关键内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区域森林景观面积大,斑块数也多,是主导景观类型;但是,由于受到人类的干扰,森林景观出现一定程度的非连续性。居民点、农田景观破碎度较大,不利于自然保护区内物种的繁殖、扩散、迁移和保护。景观的类型面积多样性指数为0.81725,类型斑块数多样性指数为0口92234,类型周长多样性指数为0口96258,该区域须在有效保护的
2、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景观改造和利用,提高景观多样性。通过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确定该区域景观生态保护核心区的面积177in33hmn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2069%;景观生态保护缓冲区的面积2874Q06hmD2,占总面积的53005%;景观生态开发区的面积772077hmD2,占总面积的14D26%O最后提出了该区域景观生态化设计意见。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格局;生态功能分区;峨嵋峰中图分类号X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1)01-0155-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1.026
3、D自然保护区景观开发利用不断改变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由此产生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自然保护区内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使纯自然景观向自然-人工复合景观面貌改变;道路等线状人工景观要素的建设分割了保护区内许多自然生物群落和种群,降低了自然景观的连通性,提高了其破碎度,破坏了生物群落中内部种的生存环境;人文景观的修建,促进了局部生态环境的退化和干扰廊道以及人工斑块的扩大,引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现较大的改变。因此,通过对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开发及其实证的研究,以期把自然保护的重点转移到景观尺度[1],优化自然保护管理方式,降低人为干扰进而达到对自然保护区的
4、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环境加以高效保护的最终目的;对维持自然保护区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功能,充实自然保护区研究理论,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Q1研究区概况福建省峨嵋峰省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植被和生物资源,是福建省重要的亚热带天然林区之一,地貌类型以中山为主,山间盆地呈串珠排列,海拔400m-1714m;保护区为闽江的发源地之一,是泰宁县西北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介于117W-117WE,26°56,-27°03^,总面积5418ni6hmn2,其中林地面积5137Q20hmQ2,
5、占总面积的94Q81%O102资料来源研究资料主要包括研究区万地形图、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1:1万林相图、泰宁县仁5万林相图等相关图件,福建省泰宁县峨嵋峰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综合考察报告等相关资料。其中1:1万地形图、1:1万林相图、泰宁县1:5万林相图、福建省泰宁县峨嵋峰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综合考察报告从泰宁县林业局获得;口仁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从泰宁县新桥乡土地所获得。2研究方法2Q1文献资料调查方法通过中国期刊网、图书馆、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等,查阅国内外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开发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全面地了解本领域的研
6、究现状[];通过实地调查广泛收集研究区域(福建省峨嵋峰自然保护区)的背景资料和相关图件。2口2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法利用野外调查收集到的自然保护区的背景资料和相关图件,在GIS软件支持下,将自然保护区有关图件数字化,并提取景观斑块信息,统计各类景观斑块的数量、面积和周长,运用景观分维数、伸长指数、破碎度和景观多样性等对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分析。通过定量描述景观生态格局与异质性分析景观结构、功能,从而对景观内在规律性进行分析和描述。2口3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模型为:Ani=Knix(Mni+Nni)(i=1,2,3,...n,式中:i为第
7、i评价单元,n为评价单元个数,AOi为第i评价单元适宜性等级值即阻力参数,KOi为第i评价单元的高程限制因子,MLli和NLli分别为第i评价单元的坡度等级和地表覆盖类型)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主要考虑通过多个限制因子量化图层的空间叠加,为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功能分区提供科学依据。陈传明: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开发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期3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将研究区的相关图件通过扫描变成栅格图像,提取景观类型、边界、居民点、植被、道路、农田、河流等各层的信息,利用GIS软件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跟踪数字化,转化为矢量数据。利用Excel软
8、件对有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枫详见表1b表1峨嵋峰自然保护区景观结构指数Tab.1Structurein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