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课艺术(教师论文)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课艺术(教师论文)

ID:46472417

大小:6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4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课艺术(教师论文)_第1页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课艺术(教师论文)_第2页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课艺术(教师论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课艺术(教师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课艺术结课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1个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不但要对所授知识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定型、概括、深化,乂要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有时还要对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进行适当的沟通。此外,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正是学生精力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为低下的时候。这时,最需耍介入有效的刺激來保持学先学习兴趣的连续性。因此结课与课首应能做到札I呼应,有始有终,使整堂课浑然1体,要对教学效果起到1定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课做了1点肤浅的探索,希望能得到同行

2、们的批评与指正。1、“山穷水尽”、“柳暗花明”——诱发想象:根据小学生喜欢幻想、想象、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结课时,先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然后话锋突转,制造悬念,让学牛有1种“山穷水尽”的感觉,进而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通过阅读让学生口己寻求问题的答案,又达到“柳暗花明”的冃的。如教完《少年闰十•》1文最后1节,师:“同学们,’我'和闰十•少年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难舍难分。在经历310年后,我们又相见了。这时我们又怎样呢?”让学生大胆猜测,积极发言后,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想象也很丰富,可惜都想错了。310年后,阳

3、土见T'我'就喊'老爷’,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课后到图书馆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就明白了。”这样的结课,既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乂能将学生入到课外阅读领域,扩人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如教《琥珀》1课的结朿教学时,教师适时出示1幅琥珀的精美挂图,其用意是让学生凹忆文章有关的句了和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既含蓄、弟永、耐人寻味,又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2、因势利导,概括总结——培养能力: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可结合课文,用归纳结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

4、,对所学内容作概括、总结。可以归纳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1方面可培养学牛的概括、总结能力,另1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耍内容有明晰的了解,捉高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桂林山水》的结尾时,师问:“这篇课文垂点写的是什么?(桂林山、水的特点。)作者写桂林山、水的口的是什么?(热爱桂林山、水的感情。)”然后教师让学生归纳总结,牛:“作者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Z情。”这样言简意赅地抓住课文的精髓进行归纳式的结尾,虽只儿句,但思想内容和和艺术特色的归纳、总结都完成了。又如教学《1夜的工作》,可在总结课文内容的同吋引导学

5、生说自己的感受,教师:作者看了总理1後的工作后,他是怎么想,怎么说的?而你乂想对总理说些什么呢?学牛满怀深情地说:“总理,您辛苦了,可要保重身体呀!”“总理,您为人民口夜操劳,我们怎能不感动呢?我们1定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再如教《威尼斯的小艇》时,这样结课:师:“後深了,威尼斯就要沉睡了,我们的旅行也该结朿了,这次的旅行你们有哪些收获?”生:“(各抒己见)通过学习,欣赏到威尼斯独特的水城风光;了解了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和作用;学到了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等等。”这种结课,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较好地体现了

6、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了学有所得的愉悦和乐趣,语文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3、巧妙设问,训练思维——开拓思路:在课文教学的结尾处设问,可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高潮,从而达到拓宽思路、语言训练的目的。如在《凡卡》的结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去后,命运将会如何。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进1步设问:“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R能跑回去吗?为什么?假如爷爷把他接到乡下,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吗?为什么?”这些设问,使学生思维形成“发散——集中——发散——集屮”。此过程,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使思维向独特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

7、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ill:"语文教学耍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棊础。”而R这样的结尾,让学生动脑、动口,有利于培养学牛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训练了学牛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促进智能的发展。4、创设情境,产生共鸣——渗透德育:在课终处,创设1些与课文相称的生动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让学主与作者产生共鸣,同吋抓住学纶的心潮起伏、情感相通的吋机,对学纶进行思想站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并接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狼牙山5壮士》1课的结尾时,师问:“学到这里,5壮士的英勇豪壮表现在哪里?课文是怎

8、样写详细的?大家明白了吗?”(生:“明白了。”)接着师述:“课文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