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法论略关于民本主义与传统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民本主义与传统司法论略李俊摘要:民本主义是屮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对专制主义形成重要制约的思想体系,其保民、重民、教民、养民的理念,直接推动了传统司法制度的进步与完善,尤其是催生了中国传统司法中的慎刑观念、中正观念、恤刑观念以及相应的法律制度的建立。民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小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体系。它发端于商周时期神权衰落Z际,在春秋战国“耳家争鸣”时期成为儒家“仁政”学说的核心内容,并最终被吸收成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正是民木主义思想的传承,对皇权专制形成了强大的制约力虽,从而保
2、持了传统文化不因专制主义思想的不断强化而失去活力,丧失创新精神。民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小国古代“民本”一词,首见于《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Z语,其基本含义是民众是国家、君主进行统治的基础,只有重民、爱民、养民、教民,君主的统治才能稳1*1,国运才能昌盛长久。如同壯界其他类型文明的起源一样,屮华文明在形成Z初,也同样经历了神权统治吋期。大约在夏、商Z吋,统治者不仅建立起了庞大的国家机器来镇压奴隶和平民,而「L在意识形态领域极力培植和利用宗教迷信,利用鬼神来进行思想统治。相传夏禹本人“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
3、(《论语•泰伯》),而其子启即位后,在讨伐有扈氏时也声称:“天用剿绝其命,今予帷恭行天Z罚”(《尚巧・U•誓》)。到殷商Z吋,商王更是宣称自己是“上帝”的嫡系子孙,代表神来实施统治。为垄断神权,商王还把沟通神为人的手段——贞卜——控制在白己手里。同时,商王不惜花费人量的财力,并常以奴隶和战俘作牺牲,祭祀“上帝”,以彰显和强化口己的统治权威。然而,残暴的商王朝最终因为奴隶起义和兵士倒戈而覆亡了。在社会大动荡Z中建立起来的西周政权,面对拥有极端“神权”光环却转瞬间被民众倾覆的惨痛教训,周代统治者再也无法仅仅依靠神权思想来
4、维护和巩固口己的统治了。此吋,周初伟大的政治家周公姬旦提出了“以徳配天”的新式君权神授说,即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o自此,中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逐渐摆脱神权的束缚,“民木”思想开始萌芽。周公所指之“徳”之重要内容就是“保民”。他认为,只有注意“怀保小民”,“知稼稻之艰难”,“知小民之依(隐痛)”(《尚书•无逸》),才算有“徳”,才能“亨天之命”。他要求统治者注重民心向背,“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因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否则,就不能受到上天
5、的庇佑。应当说,周公的“保民”思想,是他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总结商亡教训基础上提出的,但更为重要的,它也是社会发展过程屮,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奴隶和平民不断显示出自身创造和改变历史的巨大力量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在礼崩乐坏、诸侯争雄的竞争局面屮,民众在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牛活屮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与此相适应,“百家争鸣”的各家各派均对理国Z政、治民Z事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关注。这Z中,儒、道两派对民本主义思想都有较多的发展。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曾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
6、本邪?非乎?”(《老子•三十九章》)他针对统治者残民、暴民的行为严正警告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Z。”他认为,君主盲冃口贵口高,是取败Z道。庄子对此还有所发展,他说:“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故圣人•…」挣丁•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庄子•在宥》)。这都反映出了道家学派强调遵循H然法则,要求统治者减少对民众的干涉,以使社会和谐安宁的重民主张。当然,对民木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更大贡献的是儒家学派。孔了这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无论对“周礼”还是对周公都充满怀念景仰之情,对于周公提出的“敬天保民”
7、思想,更是极为推崇。在此基础上,他系统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他说:“仁者爱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强调统治者克制私欲,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Z”(《论语・为政》),如此才能百姓归附,统治稳固。为此,他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对民众“敛从英薄”(《左传》哀公十一年),“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博施于民”(《论语•雍也》)o孔了Z后,孟了对儒家民本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成熟贡献尤多。他在继承孔了“徳治”
8、思想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对后世影响其人的“仁政”思想。他认为,处于“民Z憔悴于虎政,未有其于此时者”的时代,统治者只有“保民而王”(《孟子•梁惠王上》),否则必然“身危国削”。他说:“得天卜•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上》),而如果“暴其民其,则身弑国亡”(《孟子・离娄上》)。他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Z,君为轻”(《孟子•尽心上